父亲的作用怎样就消失了呢?
在很久之前,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即使不管教孩子,权威也不会消失。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父亲带领着整个家族,孩子自然也是父系家族的孩子。
如果夫妻之间出现问题,孩子一定是归父亲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跟着妈妈,尤其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因为孩子在生物学意义上需要母亲。(咱在这里说的是父亲角色在历史中发生的变化,而不是讨论哪种好。)
父亲的权威还体现在生杀大权上。以前,无论是西方,还是咱们中国,父亲对孩子都是有生杀大权的。
今天就只说说咱们国家之前的历史。
秦汉之前,“父”于“子”是有生杀大权的。但是后来,人的性命成为国家的,生杀权完全操纵在国家手里,父亲就不能再随便杀子了。
但是,父母对于不孝子有送惩权,“只要父母提出控诉,法司无不照准。”“如果父母以不孝的罪名呈控,请求将子处死,政府也是不会拒绝的,虽然不孝罪的处分除告言诅骂处死外,其余等项皆罪不至死。”
这就是说父权“仍保留有生杀的意志。”法律和家族父权制互为因果维系着社会认可的秩序。(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父亲有很大的权威,在教子方面也是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父亲们还写出了各种诫子书、各种家训。
就算是平民百姓,父亲也会通过“父传子业”承担着教育者的作用。
如今,父权时代已经结束。父亲和母亲关系对等,甚至父亲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都动摇了,再加上经常不在家,父亲甚至没有了存在感。
父亲的教育功能被学校给取代了,父亲与孩子玩耍的一部分功能也被兴趣班给取代了。
如果利用母子联结再把父亲推出去,那父亲只能是一部赚钱机器。
给父亲多刷刷存在感
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想要有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
而这个形象,除了父亲本身之外,还需要孩子的母亲去维护。
单亲家庭中,父亲的形象甚至是可以塑造出来的,因为父亲的意义是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
这个心理层面的父亲,可以是身边的男性,比如舅舅;还可以是一个组织,比如英国的寄宿学校就有着父亲的功能;甚至可以是单亲妈妈自己。
缺少父亲角色管教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幼稚、夜郎自大、容易受伤,缺少安全感。(文章开头我娃是王的例子真典型。)
“为了健康成长,孩子需要一个懂得爱护自己,具有智慧和能力、令人尊敬的父亲形象。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并无关系。”
父亲也需要孩子
经常与孩子互动,父亲的压力就会就变小。
在与孩子互动时,父亲身上的催产素会被激活,让父亲的抗压和忍耐度提高了。
如果始终见不到孩子,不得已长期高压,或离开孩子去异地生活,他们为此牺牲了多少?
另外强调一下,“人有着很强大的补偿能力,有时候单亲也能很好地完成双亲的作用。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成长过程中遭遇不幸,孩子也不会在意父亲的不足或不完美,只要他们提供一点点帮助,孩子就有能力实现自立。”这是《父亲这种病》的作者,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