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层:高翰文。为人善良厚道,却全无用处。
剧中有句经典台词:“圣人的书是拿来看的,拿来做事百无一用。”
这是浙直总督胡宗宪批评翰林院高翰文的话。
高翰文见到“改稻为桑”的国策无法施行,于是向朝廷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
淳安和建德两县受灾,便让当地的大户买田,大户买了田,再雇佣灾民种桑。
这样灾民既可以有粮度过荒年,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而大户再通过售卖丝绸,获得可观的利润,实现互利共赢。
这样“改稻为桑”就可以完美解决了。珍藏版5部神级央视纪录片,格局炸裂神器
高翰文出身翰林,读书多,心眼好,但是却没有实际做事的经验,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
他认为,土地私有,买卖再正常不过。
丰年55石一亩,歉年40石一亩,自古都有公价。怎么也不会亏待了灾民。
但是严党却封锁各地粮食进入灾县,百姓没有吃的,只能被迫卖田。
价格被大户压到8石一亩,只有平时价格的五分之一,其中的差额都被大户和严党赚走了。
在胡宗宪点拨下,他想明白其中的猫腻,才知道自己的“两难自解”只是一厢情愿,登时心凉了半截。
但是这些年的圣贤书毕竟没有白读。
他联合淳安、建德两县的知县,为灾民据理力争,争一个公道的价格。
谁曾想,一不留神就中了人家的仙人跳,被人拿住把柄,只能乖乖被别人摆布。
高翰文是很多好人的代表。
心是好的,肠子是热的,但是做出来事情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他们的认知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实践尚隔着一层厚厚的壁障。
古人说:知行合一。光读书是不行的。
梨子尝了才知道是酸是甜,鞋子穿上才知道夹不夹脚。
把理论放进现实,把知和行统一。
多在事上磨,人生才能有所进益,个人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04第四层:海瑞。严守底线,但是不知变通。
严党派人去浙江改稻为桑。
裕王怕生出乱子,派了海瑞担任淳安知县,以便给灾民一条活路。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严党在浙江“改稻为桑”的过程中,威逼利诱,无数人同流合污。
唯有海瑞坚守底线不为所动,始终站在百姓这一边,站在公理这一边。
知府高翰文中了仙人跳,不能为百姓发声的时候,是海瑞站出来,抵制大户低价买田。
何茂才制造通倭冤案,逼着海瑞杀人的时候。
是海瑞找到案件漏洞,赌上性命,救下了齐大柱等淳安灾民。
毁堤淹田东窗事发,各方势力都想和稀泥的时候,又是海瑞,顶住压力,找到关键证据,把案子办成铁案。
亲手为郑泌昌等人的棺材板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作家凯里讲:一个人的高度与身份无关,与他所坚守的底线有关。
一个人有底线,才能守分寸,知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利益面前、威胁面前,守住正义、守住善良,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但是海瑞却没有像样的政绩,受他庇护的百姓,其实只有一县。
他在官场横冲直闯的姿态,让大家心有余悸。
他不懂圆融,不通世故,道德上没有瑕疵,对别人严格,对自己严苛,让身边人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大家都不愿和他共事。
百姓敬他为海青天,同僚却都绕着他走。
嘉靖帝把他打发去了兴国县,他也想做一些事情,但是每次都是事情做得很难,且都收效甚微。
后来张居正改革,启用海瑞,却也只是给了他一个虚职,让他在南京养老。
海瑞是大明朝的利剑,但是这柄剑却没有人愿用,一生的抱负和学识,就这样烂在了肚子里。
他笃信孟子和韩非,对老庄却是一窍不通,像极了青年时代在官场左冲右突,郁郁不得志的曾国藩。
但是他最终也没有领悟和光同尘的道理,在道德楷模的荣誉下,走完了落寞而又孤独的一生。
黄炎培说: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人这一生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
如果只圆不方,那这个人八面玲珑,滚来滚去,没有可以栖身的地方。
若是只方不圆,那这个人只能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对待自己,谨守原则,恪守底线;对待别人,收起棱角,和气宽容。
外圆内方,方圆有度,是一个人的处世智慧,也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