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词——泛在。
这个词来自计算机领域,最初用来指称网络的无所不在。
网络确实是泛在的:长春的地铁车厢里都有网络信号,我坐高铁穿山越岭时也能上网,东北大平原里的农民也能用上便捷的网络……像网络信号这种无处不在的状态,就叫“泛在”。
教育,本来也是一件跟网络一样“泛在”的事。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现在的教育越做越窄,也就导致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就以咨询为例说一说。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做教育咨询,其实就是一个诉求——“长分咨询”。
只要能长分,花多少钱都没问题;不能直接长分的,统统不感兴趣。
所以,有的家长领着孩子过来,看我跟孩子聊了十多分钟,还没说学习的事,还没提语数外、理化生,家长就坐不住了。
有的家长甚至会直接打断我,说:“崔老师,我家孩子都这样了,赶紧出出主意吧!”
一个人身体好,背后的原因一定很多,如饮食节制、按时作息、劳逸结合、经常运动,等等;
一个家庭幸福,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物质基础好、家风正、生活整洁有序、态度健康向上、彼此间理解包容,等等。
孩子成绩好也不例外,除了有天分,记得住、学得会,还因为早已掌握了高效的方法,养成了自律、自信、乐观、有礼等优秀品质。
有这些做基础,孩子才能以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各种状况,无论成与败,都能胜不骄、败不馁,不断进步。
有些家长不信,我就建议他们到生活中多观察。
如果一个孩子能把自己的衣服、床铺收拾整齐,他的卷面一般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如果一个孩子平时搞卫生、做家务认真,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有条不紊,他在学习中也一定不慌不忙、愿意思考;
一个用心对待家庭的人,往往也能用心对待工作;
生活不懒散、不拖沓的人,做事效率往往也更高。
学习也好、工作也罢,它们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人生活中的状态怎么样,他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状态就会怎么样。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培养全方位的人》一书中就提出:
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学分,要关注孩子的为人。
我给孩子做辅导时,也很少直接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切入,我会先观察家长的行为,看看孩子的言行举止。比如:
会不会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着装是否干净整洁?懂不懂主动为师长端茶倒水?桌上有纸屑会不会主动扔进垃圾桶?等等。
有一部分孩子能够做到,但更多的孩子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一个不懂基本礼仪的孩子,比成绩不及格更可怕。尹建莉改变孩子一生之如何上好阅读课全集mp3
我一直坚信一个观点——素质好,不愁考。
一个人素质好,从来不只是分数高、学历高。
有文化不一定有文明,有文明不一定有文化。
像吃饭不吧唧嘴、入座不晃荡腿,这些不起眼的事情都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
过去的小学讲什么?
除了基本的学问,还要讲洒扫、应对,也就是扫地拖地这些日常家务劳动,以及待人接物的处世教育。
我们的教育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讲这些,考试不考,老师不教,家长也就不在意。
结果不少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基本礼节,也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没有最基本的自律意识。
这样的孩子,离开了父母的照看,就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走进封闭的校园环境,跟老师、同学相处怎么能不产生矛盾呢?面对纷繁的社会诱惑怎么能不分心呢?学习成绩又怎么能稳定呢?
孩子正在成长,要教他们学会的东西有很多,光是读书,读不出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老师主要负责盯住成绩,道德养成只可能稍稍引导,更多的努力还需要家长自身树好榜样,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
老祖宗不会平白无故地编一句“上梁不正下梁歪”,它能存在,有它的道理。
生活处处皆学问,要改变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改变他的生活开始。
毕竟,关键时候反应一个人教养的,不是头上的光环、身上的位次,而是吃饭、饮酒、社交、男女之类的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