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父母育儿“一大难”:孩子不张嘴,张嘴稀巴烂。
在宝宝七八个月时,许多家长就开始有计划地教孩子说话。这一阶段,主要是教会孩子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从熟悉的家庭成员,再到日常事物的不断记忆,宝宝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喊不清楚“爸爸妈妈”,半年后已经挥舞着小手开始“索要”自己好奇的东西。
再到三四岁,许多小朋友的语言水平越来越高,有时就跟个“小大人”一样。但语言的“分歧”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有些孩子的语言显得很“平庸”,他们甚至连咬字都不能保证清晰和准确。
专业机构教你这样锻炼孩子说话
01
1.语言基础差,或无语言的孩子这样做
针对语言基础差/无语言能力的孩子,训练重心应该从基础能力训练开始,首先是最基本的字音、短句长句等,等小朋友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再从提要求、配对、指令、模仿、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等开展训练。
基础能力有了提升以后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就相对容易的多。
这一类型的语言训练要避免这么几个问题:
(1)不要死抠字音,这会让孩子对发音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之后的语言学习;
(2)不要“逼”孩子去说,你给他的压力越大,他越不会主动开口;
(3)不要将迫切的心理带给孩子,这可能会引发他的情绪问题,很不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
2.无意识发音的孩子这样做
无意识发音的孩子对发音没有一个确定的认知和主动性的表达欲望,所以针对这类语言问题的孩子家长要多费点心思。
首先,当孩子出现一些无意识发音的时候,要马上对孩子一遍遍的重复,这是为了加深记忆。具体这么做:
(1)身边有他最喜欢的东西要马上给他,如果来不及就要表情夸张地进行重复他熟悉的事物名称,比如“小汽车、小汽车……”
(2)在重复的同时,家长还可以用举高高、挠痒痒、抱他转圈、坐小飞机等孩子喜欢的方式辅助强化。
随着重复强化的深入,这时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模仿行为。
在尝试让孩子进行模仿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孩子最喜欢的“强化物”,可以是玩具、水果等,强化物只在语言训练的时候才用,其他时间要避免被孩子看到。
3.代词混淆,你我他不分的孩子这样做
人称代词的使用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发育迟缓往往表现出“代词混淆”的特征,孩子口中的“你我他”摇身一变成了这样:你成了他,他成了我,我成了你。2-6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全套PDF+视频
针对这类儿童,训练的重心要放在认知的“指向性”和“具体性”当中,具体这样做:
(1)根据儿童人称代词的发展进程,先采用人物图像和手势具体指代的方式刺激孩子的认知和基本理解,比如指着妈妈的照片问这是谁……
(2)通过图像将基本认知调节到正常范围后,可以用姓名指代的方式进行专项训练,以此来慢慢过渡到人称代词。
为什么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语言异常?
02
几十年来,很多语言学家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语言异常。
原因很简单,因为早期的语言异常表现往往代表了孩子可能或已经发生了某种语言问题,比如频繁的结巴卡顿意味着口吃、咬字不清和发音不准意味着功能性构音障碍、说话颠三倒四和代词混淆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
注意到频繁发生的语言异常,既能帮我们确认是哪种语言问题,也能及时展开语言矫正训练,防止语言障碍儿童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期。
为什么我国语言障碍儿童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儿童语言异常的忽视和后期干预的漠视。其实很多孩子早期的语言问题并不严重,矫正及时是完全不影响以后的上学、工作和生活。
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忽视与不在意,让语言问题愈发“壮大”,某些问题到了后期甚至严重干预了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终日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