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关于孩子看动画片的问题。
题主家长因为孩子看《中国奇谭》被吓哭而指责动画片有问题。
其实孩子看动画片是有些讲究的:
第一,动画片要通过电视、电子屏幕、投影等设备来观看,涉及到孩子屏幕使用时间的管理。
第二,动画片的内容、画面,存在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需要成人监管。
第三,哪怕是针对孩子设计的益智动画片,需要父母在生活的合适场景中,重复、应用,才能内化为孩子的学习。
所以,家长给孩子看动画片,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前儿童语言训练大全,收藏
别说是《中国奇谭》,任何动画片,甚至其他孩子看着完全没问题的一些画面,也可能会对某个孩子产生特殊的影响。
我不认为动画片本身有什么问题,它只是一个内容的载体:
- 内容以及它向孩子传递的方式;
- 孩子在接收内容时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
- 以及内容的直接接收结束后,孩子大脑对其再次加工处理、吸收内化的方式等等,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路,对孩子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家长在给孩子看动画片时要注意:
低龄的孩子(如2岁以下)不适合看动画片,最好别让他看。
看电子屏幕对孩子的大脑发展(运动、情绪、认知学习等方面)、视力发展都有负面影响。
2岁以内的孩子接触屏幕可以说是弊大于利的,没必要。
2岁以后,随着孩子认识发展的一些需要,可以适当接触电子屏幕,但需要限时。
如每天好不超过30分钟——由于动画片一般每集十分钟左右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跟孩子约定每天看不超过2-3集。
动画电影相对就不太好操作了,不建议看。
5岁以后,随着学习、生活的进一步需要,可以再适当延长孩子电子屏幕的使用。
如每周不超过5个小时,这样周一到周五还是每天不超过30分钟,周末就可以考虑看个电影了。
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
很多家长给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想自己趁机休息一下,或干点别的,就会选择让孩子自己看。其实家长最好是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
发现内容不合适,可以及时切换,或干预。无论是捂上孩子的眼睛,还是做一些补充解释,很可能都是有用的。
如果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做一些加强。事后还能进一步重复,这才深化了优质内容的教育意义。
关于动画电影,父母在给孩子看之前自己要对内容做一些了解。
条件允许的话,尽量自己先看过;
或者通过同事、朋友、视频解说等,事先了解电影是否合适孩子;
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这真的只是“刻板印象”了。现在的动画片早就超出了这个范畴。很多动画片非但不是专为孩子制作的,甚至是不适合孩子看的。
在目前还没有明确电影分级制度的情况下,父母就要为孩子筛选并保护孩子看适合他们的内容。
哪怕事先做了功课,我们能确保的只是故事梗概和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合适孩子的。
所以,父母还是有必要陪同孩子共同观看。这样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
- 及时保护孩子;
- 及时跟孩子沟通、解释;
- 也为事后进一步的学习、修复创造可能。
说到这里,
推荐几部我特别喜欢,
而且适合跟孩子一起看的动画片:
《头脑特工队》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情绪过程。
通过莱丽的故事让孩子和父母都理解:
- “任何情绪都有其合理性”;
- 学习“通过接纳情绪来处理情绪”。
《心灵奇旅》
我认为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人物是浪费的,
无论主角和配角都有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代和意义。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孩子、青年、中年、老年…..
而体验生命的美好既不在对过去的回忆,
也不是对未来的期许,
那最真切的感受来自于当下的真实体验。
我不记得和孩子们看了多少遍这部电影,
因为我喜欢,他们也喜欢。
它诠释了“什么是勇敢”,让我们常常在想起它的时候就感觉充满力量。
最后补充一个关键点
孩子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哭了,很可能是因为一些没有准备好的画面、信息。
如果成人武断地认为这就受了惊吓,甚至一再强调,对孩子非但没有帮助,很可能还会形成“二次伤害”。
问题的发生,意味着父母要及时发现、判断并处理、修复。都是需要对症下药的,比如:
如果是某些画面对于孩子而言刺激过度了,我们要尽量避免它们过多的重现。
这里指的不仅是不再让孩子看,也包括避免孩子去回忆,当它们越快从孩子的印象和记忆中淡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越小。
《中国奇谭》中的一些人物设计略显惊悚
《心灵奇旅》中这些“迷失的灵魂”的形象比较黑暗
如果是有些情节让孩子觉得难以接受,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力,做一些的扩展说明,帮助孩子在理解以后,逐渐接受,消除负面的印象;
《头脑特工队》中冰棒的离开,一些孩子可能会觉得它“死了”,但它代表是“儿时记忆的淡忘”
虽然一些孩子在看电影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一时接受不了,哭了。
这不能说明这些内容不优秀,也不意味着孩子不能从中有所学习。
关键还在于成人怎样陪伴、处理和引导。央视力荐:超500部高分优秀纪录片推荐,孩子看了格局炸裂自律成瘾
马上周末了,让我们陪着孩子好好看几部动画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