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
亲戚家一个上初中的男孩,跟爸爸起了冲突,哭着说:
“我在家已经很勤快地做事了,为什么他永远对我不满意,总是瞪我、吼我……”
在场的两个长辈都在劝孩子,结果孩子妈妈来了句:
“这点事哭什么?不管怎样他是你爸,有权利说你。”
我赶紧打断了她,告诉孩子:“你说得很好,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想哭就哭吧,不要憋在心里。”
在大家的安慰下,孩子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并决定以后多跟爸爸交流和沟通,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哭闹、发脾气,是常有的事情,家长们都不陌生。
然而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就像上文中的妈妈一样,第一反应是否定、批评孩子,甚至再加上一堆大道理,结果适得其反。
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认真对待孩子的情绪
经常在网上看到“90后父母带娃”的话题,视频中,孩子哭闹、发脾气时,年轻的家长就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看着,任凭孩子躺在地上撒泼打滚。
话题下方的评论区,许多家长都赞同这样的做法:孩子哭闹,别理他,他知道没用,过会儿就不哭了。
但事实是,这种漠视和“冷处理”,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幼儿启蒙英语故事Pip and Posy儿童读物皮普和波西英文版绘本全8册+全20集动画片
次数多了,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如果继续被漠视,他可能会采用过激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发脾气、摔东西、打人;或者收起自己的情绪,扮演父母喜欢的样子,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发脾气就心烦,想要孩子赶快停下来,于是就否定、打断孩子:
“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就知道哭!”
“年纪小,气性还这么大,你再这样我哪里都不带你去!”
家长总认为孩子的情绪微不足道,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孩子得不到理解,久而久之,便会对父母失去信任,越来越不愿意向父母表达。
关于人的感受和情绪,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感受/情绪,就像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它要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每一种‘负向感受’,也都有它的正向意义:
比如恐惧是一种自我保护、悲伤可能提醒我们珍惜、生气可以推动我们去做出改变……
既然是客人,如果我们以礼相待,收下并好好读读这封信,客人就会走了。
但如果闭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就会一次次地不请自来,怕你听不到,还可能敲门、砸门、甚至撞门……”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喜怒哀乐,每种情绪,和大人有着同等的分量,那是他们重要的成长体验,应该被认真对待。
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会在孩子心中郁结,终有一天会以更加激烈、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不利于孩子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只有允许孩子表达出来,家长才有机会发现孩子的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提供及时的帮助。
家长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所以,当孩子坦诚地在你面前表现出情绪,是一件好事,说明他足够信任你,也是在呼唤你的爱和帮助,这真的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