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第一次走进丁元英的住处的时候,被一种叫做简洁的东西吸引住了,还有了一段著名的心里独白。文末有电子版下载
海归大佬丁元英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的东西,极其简洁的色调给人沉静的感受。
芮小丹想:
这人心事太多,脑子太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要求。
头脑越简单,脑袋越贫瘠,人就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甚至从外在的东西里获得优越感,因为他所拥有的外在的东西而骄傲。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
当一个人独处时陪伴自己的,别人无法夺走的内在素质,比起财富和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加重要。
因为财富所能满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自然需求,而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伟大的幸福论导师伊壁鸠鲁将人的需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天生而必须的。
比如吃饭、睡觉和取暖,这一类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就能活下去。
第二类:天生但不是必须的。
比如性欲,就算得不到满足,人也能活下去。
第三类: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必须的。
比如追求奢华的生活,追求生活的排场,追求铺张的物质,追求辉煌的住处。
这一类需求,很多人都想要,往往越是内在贫瘠的人,就越想要获得,因为外在的丰富,能够遮挡住他内在的空虚。
第三类追求很难满足,而且很多时候对真正的生活并不会有大的影响,其原因是就算这类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人也能活下去,若要追求,便无穷无尽没有尽头。
所以叔本华看来,最明智的人,往往不会过多追求这些身外的东西,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对这类对人的幸福没有根本影响的事物上,在满足天生的需求后,就全身心寻求内在的东西,而不是满足外在的欲望。
因为影响人幸福的根本因素,在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世界有怎样的理解,他生活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假如一个人心里全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当那些东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势必会觉得痛苦。
像这样的人,多不胜数,你只需往身边瞅一瞅,也许就能看见很多。
反之,假如一个人内心平静、丰盈,那么就算食不果腹,过着别人看来贫苦不堪的生活,他也不会因此而烦恼。
像这样的人,不多,但是也有。
孔子的诸多弟子之中,孔子最喜欢颜回,颜回也最穷,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所以,当人天生而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真正的幸福,与一个人是否坐拥百万,并无太大关系。
如若不然,幸福的典型都该是富人,而穷人绝无幸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