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就努力做;没能力,就适可而止。凡事做七分,刚刚好。”
这是风靡全日本的“七分妈妈”后藤由纪子,写在新书扉页上的一句话。
开着一家小小杂货店的她,和园艺师丈夫一起,抚养两个孩子长大,过着平凡又普通的日子。
却因为独特的处事哲学,被称为“全日本最幸福的妈妈”:
工作,想清楚了要把“家人”排在“事业”之前,那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一到“下午四点”必须关店,回家陪伴家人;
家务,既然这些事每天都要做,那就没必要一尘不染,保持基本整洁就好;
做饭,如果总是亲手做很累,那能在外面买现成的食材也不错;
教育,不要求孩子要有出色的成绩,懂礼貌、善倾听、守规矩、有教养……这些品格更重要;
……
想清楚了生活中什么更重要,剩下的想做便去做了,做不到也没什么关系。
没有成为完美妈妈的执念,但这样的“佛系”态度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杂货店的人气高居不下,有客人说,“正是这样毫不做作、随性的感觉,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两个孩子也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妈妈焦虑时,他们叛逆、反抗,妈妈松弛下来后,他们反而独立、懂事了起来。
由纪子自己的状态更是比之前焦虑时好了不知多少倍,和丈夫不再争吵,日子过得自在又满足。
看了后藤由纪子的故事,我才明白:
妈妈“命好”的秘诀,并不是事事力求完美、不容偏差。
而是学会取悦自己,放过自己,把生活的主动权握在手里,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心大一点
当当网曾联合艾瑞咨询做了一份《焦虑白皮书》,报告显示:
91.5%的中国父母为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中国式家长攻略的52堂必修课mp3
这让我想起微博上一个很火的话题: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有多大伤害?
8000万的讨论,都在诉说自己被父母的焦虑压垮的经历。
有网友分享说,因为妈妈不是高知分子,所以将未竟的理想都压在了她身上。
从小学开始,妈妈就做起了专业的陪读。
她每天需要在妈妈的看护下学习,电视、游戏一律不让碰。
一旦考试跌出前三名,妈妈就会打起苦情牌:“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你对得起谁……”
本就性格内向的她,被母亲的焦虑和期待逼得越来越崩溃。
最终病倒在了高考前夕,抑郁休学一年。
陷入焦虑的妈妈,往往非常严苛、控制无度。
只要孩子不按照她们的节奏和意志做事,就会被训斥、苛责甚至挨打。
殊不知,教育孩子最忌父母太心急,如果一味地抓紧孩子不放,很容易造成“越心急,效率越差”的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焦虑,不如心大一点,顺应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用理解和接纳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就像网上的那句名言:
“好的教育,都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好心态促成好教育,才能养成优秀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也曾有一个“学渣”女儿。
但是她没有赶鸭子上架,强迫女儿必须名列前茅,而是笑着对女儿说:
“你数学不好,纯属是随了你爸的基因。”
在她眼里,孩子可以不上名牌大学,但一定要心理健康阳光。
她也没有死磕女儿的数学成绩,而是发现了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爱好,重点培养她在音乐上的才能。
最后女儿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没有成名成家,没有大富大贵,但孩子长成了阳光快乐的普通人。
心理学家王国荣说过:妈妈心越大,孩子心理越健康。
“心大”的妈妈,不是放手不管、随波逐流,而是尊重、接纳、鼓励与认同。
真正做到云淡风轻、从容淡定,让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不慌不忙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