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向孔子学习什么?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哪些知识最有价值?孩子开创的人文化教育体系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是较早时期儒家教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六艺”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地官》:“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界一直有讨论,有学者针对“六艺”与“六经”的关系,提出六艺与六经的关系,乃课程与课本的关系。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六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技能,可能也是当时一般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古今认识比较统一的“射”和“御”为例,如《论语·子罕》中孔子曾提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淮南子·精神训》也提到“学射”“学御”:“故射者非矢不中也,学射者不治矢也;御者非辔不行,学御者不为辔也。”《墨子·公孟》:“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韩非子·喻老》:“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吕氏春秋·不苟论》:“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孔子把“射”“御”等作为最基本的技能,但是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孔子向自己的学生教授“射”“御”的记载。

没有足够的文献可以证明孔子曾将上述“六艺”作为一种成体系的教育来对待。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所涉及的内容在当时可能只是实用技能,而并不是早期儒家思想家认为的最核心的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这些技术只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生活技能。

孔子对当时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可能正在于将当时比较流行的偏重专业技能的教育,逐渐转向为偏重思想理论的纯人文教育。《论语·子路》中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孔子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教种庄稼这样的实用技能。在孔子的影响下,这种情况到了孟子的思想中便更为明确了。《孟子·公孙丑》:“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到了汉代,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六艺”一词所指的内容已经变成了“六经”。汉代贾谊《新书·六术》中最早明确将“六经”称为“六艺”:“《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

孔子本人所开创的教育体系主要以人文化的思想为主要内容。《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学生的视角下,则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孔子晚年名声已经广为人知。有一次,孔子的高足子贡到卫国出访,卫将军文子对于孔子的教育方式久闻大名,向子贡请教,说出卫文子眼里的孔子所进行的教育方式。《孔子家语·卷三》对此有记载:“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这段话也保存在《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而略有不同:“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大戴礼记解诂》:“世,时也。”)这种从他者视角做出的对孔子教育方式的理解,可能代表了更客观的看法。

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以“孝悌”为先,以“礼乐”“仁义”为主线,以“诗”为重要载体。有关的内容,在《论语》中也多有提及。如《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些内容均是“礼乐”“仁义”的具体的表现。

道德教育在当代中国教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传统有密切关系,与孔子在早期的开创作用密不可分。为什么孔子要将“礼乐”“仁义”等伦理道德内容作为教育内容呢?这与孔子生活的思想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兹以“孝”这一传统伦理观念为例来说明。

《论语》记载了多处孔子与弟子或者其他人讨论“孝”的主题。很明显,孔子将“孝”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论语·为政》记载道: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尚没有发现“孝”字。在《周易》《诗经》这些比孔子生活的时间要早一些的文献里,“孝”和“享”常常并列存在,“享”是表示将祭品贡献给祖先或者神明,“孝”也是类似的意思。比如,《周易·萃卦》卦辞:“享。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彖》曰:······‘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诗经·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诗经·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在这些用法中,“孝”均是表示祭祀祖先的活动。《尔雅·释诂》:“享,孝也。”认为“享”即“孝”。清代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针对《诗经》中的用法,认为:“用孝养厥父母。”“孝、享二字同义,故享祀亦曰孝祀。”

在孔子生活的时期之前,中国的许多概念都与后来不同,有的概念并没有出现抽象化的用法,有的概念带有过多宗教或者有神论文化色彩。“孝”这个字在孔子之前的文献中并非一直具有和后世一样的用法,经常带有祭祀的意味,而在孔子之后,则完成了人文化的转向,极少还用于表示祭祀活动,而开始具有人伦意义上的味道,即拥有了《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善事父母者”的意思。

孔子三四岁失去父亲,十几岁失去母亲,对家庭人伦生活极为依恋。《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彼时的孔子游荡在鲁国各处,居无定所,母亲去世后甚至担心有朝一日找不到父母的墓地。他平时教育学生的内容发乎人性,触动人心。《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孔子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学生普遍将“孝”视为最重要的人伦之常。最重要的学生之一子路“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子路的故事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论语·学而》提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孝经》系统地阐述了“孝”的思想体系,“孝”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成为后世人们眼里善恶的源头,做人的底线。

对于当代中国学校教育来说,“孝”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缺乏有效载体,毕竟学生的父母不在学校。于是很多学校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或者显得隔靴搔痒,或者过于形式主义。实际上,在孔子看来,“孝”是基于人类真实感情的,激发学生对于父母的真实感情才是“孝”文化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诗书礼乐”“仁义”“孝悌”这些观念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对于这些熟悉的观念,很多人因为感到过于习以为常,自然而然地按照一般的理解来看,而无法了解到其形成时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也无法清楚地理解孔子对于这些概念在教育思想上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研究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所存在的困难。而研究孔子对这些概念的发展创新,不仅可以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点,也可以知道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创造。

在当代基础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与宗教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所学校会举行升旗仪式、成人仪式,但绝不会举行具有宗教意味的祭祀活动,也不会将类似的活动纳入教育内容体系中,这种传统正是始于孔子。在当代,一些学校误解了中国教育自孔子以后形成的人文化传统,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名,将一些带有宗教、祭祀属性的活动纳入教育体系中,是对孔子及其后人文化教育传统的破坏,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礼”字作为概念在孔子生活的时期之前也曾与祭祀活动有关。“豊”为繁体“礼”字的右半部分,也是更早时候繁体“礼”字的写法,后来才增加了左边的“示”部。《说文解字·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寓意丰盛。”在当时,“礼重于祭,故加示以别之”。《说文解字·示部》:“从二,天地;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示”在一定时期内本身拥有“上天的旨意”的意思。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周朝之前的殷商时期,祭祀活动有超乎寻常的重要性。在孔子所生活的时期,人们对“礼”这一概念的认识可能从具体的祭祀活动进入一种相对琐碎的细节中,认为“礼”便是种种规矩和细节的规定。孔子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教育活动中多次将自己的观念拿来与他的学生进行讨论。《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孔子看来,“礼”并不是指具体的规矩、细节,更不是祭祀活动,而是具有抽象意义。孔子曾对子张说:“师,尔以为必布几筵,揖让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执羽龠,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孔子家语·卷八》)经过孔子的论证,“礼”从具体的细节,变成几种道德品质的前提,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进一步,孔子也在教育实践中为“礼”提供了践行的基本原则,即为“义”。在当时的文献中,“义”与“宜”常常是通用的,这可能也是由孔子进行的思想创新。在更早时候,“义”并不是一个有抽象意义的概念。《说文解字·我部》:“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义”在较早时候为“威仪”的意思。段玉裁注:“古者威仪字作义。”也就是说,今天所使用的“威仪”的“仪”字在更早时候写作“威义”,最初并没有“仪”字,而都是“义”字。“义”字本来表示一个人外表上的相貌堂堂,有威仪。段玉裁认为:“威仪出于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1 2 3
赞(2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向孔子学习什么?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