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熊孩子”大闹高铁的新闻接二连三出现,引发网友热议,“真的建议高铁出个带孩子车厢”话题上了热搜。
北京一高铁上,一名3岁儿童因吵闹声音过大、时间持续长被同车旅客劝说制止,随后遭孩子家长反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同行人员附和道:“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
广西柳州高铁上,一名男孩多次用脚踹前排座椅,大声背乘法口诀。
目击者表示,前排乘客和乘务员多次制止无效,家长也始终无动于衷,还夸赞孩子口诀背得好。
话题下,许多网友深有共鸣,纷纷大吐苦水,表示坐高铁、看电影时,最怕遇到吵闹的孩子。
有网友诚恳地说:
“不是容不下孩子,我对小孩子的容忍程度,取决于监护人的态度。希望有些家长能明白,管不住,和不作为,是两码事。”
不可否认,公共场所嬉戏打闹、随便破坏别人的东西······社会上的许多“熊孩子”,就是这样在父母的纵容下、为他找借口推脱责任中成长起来的。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
“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结果变成放任自流。只给自由,但与自由结对成双的义务,却几乎不教。”
这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培养、社会适应、人际交往都是不利的。
梁启超曾在《论幼学》中强调:“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教育要从小抓,规矩也应当从小立。[全两季]心理博士张怡筠幼儿情商课mp3,教你怎么样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为什么要尽早给孩子立规矩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
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这个栏杆就是“规矩”。规矩,让人们行为有界限,从而拥有了相对的自由。
在安全问题上立规矩,比如不碰插座、不在街道上嬉戏打闹、不从过高的地方往下跳、不给陌生人开门······保障了孩子的安全。
在人际交往上立规矩,比如有话好好说,不能打人、抢别人东西;去别人家做客要有礼貌,不能随便乱动别人东西······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礼貌有教养。
在公共规则上立规矩,比如在电影院看电影、坐公共交通要安静,不能打扰到别人;垃圾要扔到垃圾桶,不能随地乱丢;遵守红绿灯;不插队······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在行为习惯上立规矩,比如早睡早起;多阅读少玩手机;少吃甜食······让孩子身体健康、更自律优秀。
正是在各种规矩中,孩子才能够对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认知,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明事理、有同理心、言行得体,成为一个教养好、三观正的人。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活泼调皮是天性,不应该太计较,长大了就好了。
实则不然。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3-6岁,通常被称作“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性格塑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未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父母的话对他来说就像“金科玉律”,更愿意听从。
当孩子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行为习惯、思维观念逐渐成型,这时候的孩子个人意识非常强,父母的影响力日益衰退,再想改变就难上加难。
更何况,所谓“天性”也要分场合,看程度,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容忍孩子的冒犯、打扰性行为。家长不教,社会将狠狠地教育他。
因此,立规矩要趁早。
3-6岁,给孩子立规矩,遇到的阻力最小,效果也最好。事实上,2岁左右,该有的规矩就可以教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