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广西贺州市的黎女士的刚年满16岁,在读高一的独生女坠河自杀身亡,临死前曾留有一封遗书,遗书中写自己遭遇校园欺凌多年,曾遭多人嘲讽,辱骂,厕所泼水等非人待遇。
就在前几天,湖北省阳新县三溪中学一名女生被多名女生殴打的短视频在网络流传。经查,三溪中学一名女生被女同学欺凌属实。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对涉事的学生伍某某、明某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对张某等不满14周岁学生及其监护人依法予以训诫,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并对三溪中学校长姜某某给予免职处理,对分管负责人姜某某、班主任明某给予记过处分。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更应是文明的殿堂,那里应该充满的是学生们快乐的身影,应该处处荡漾的是他们的欢声笑语,却怎么成了暴力肆意横行的地方?
青少年学生,本像一张白纸,纯洁无瑕,美好纯真,却怎么不断地与血腥、行凶、欺凌等词联系在了一起?
同学之间,本应仁义友爱,和美互助,亲密无间,怎么竟一次次上演着伤害、凌辱的惨剧?
纵观一起起校园暴力行为,已经明显地呈现出暴力行为低龄化、参与人员女性化、施暴手段残忍化、传播手段网络化、发生频率经常化等趋势,所暴露出的当然有家庭上的问题,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法过于溺爱或者疏于管教,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因缺乏应有的关爱和引导,从小便变得孤僻、沉默、退缩、自私,充满戾气;也有社会的问题,诸如社会教育的缺失,社会所渲染推崇的暴力影视剧和暴力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或许更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外研社小学英语教材轻松英语名作欣赏mp3百度云+pdf
一些学校迫于现行的教育指挥棒,将教育异化成一味应试,把培养目标完全窄化成对分数的片面追求,唯分数至上,以升学率论英雄,管教不管导,重分不重德,育分不育人,忽略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忽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更有甚者,个别学校和老师采取“宰尾巴”“减分母”方式,放松抑或放弃对问题学生的管教。
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所面对的压力、困惑和各种疑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学校和老师的疏导工作又没及时跟上,让一些学生的怪异行为、不良习惯、情绪障碍以至慢慢地发展并日益衍生成暴力倾向。
学生的生命成长轨迹就像一条河,发源于家庭,汇集于学校,最后流向社会的海洋。要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暴力,当然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必须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凝心聚力,共谋对策,综合施治。
作为学校首先要转变办学观念,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思想,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过度关注“分”走向充分关注“人”,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永远看得比育才更重要,积淀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首要任务。
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孩子往往还没有意识到其行为违反了法律,也还不清楚给他人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因此学校应适时开展普法教育,让法制教育在校园入脑入心,落到实处,让广大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让那些犯下错误的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知晓责任并改过自新。
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及时跟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驱散一些学生心灵的阴霾,彰显青少年应有的阳光自信,活泼明媚,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还有竞技类体育课程的设置,让一些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合理宣泄,让学生之间的情感与友谊在活动中得到凝聚和升华。
注重对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减少校园暴力的治本之策。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少一个“问题学生”,校园就会多一份平安,转化一名问题学生的意义远远大于培养一个高考状元。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认识偏差、行为偏差、心理失调的“问题学生”不在少数。不管他们来自怎样的家庭,也不管他们何时走向复杂的社会,及时用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用师生真诚的关爱,用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用教育人的良知与使命,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去唤醒他们的内在潜能以及从善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能体现教育者的智慧与耐心,又能从源头上铲除校园期凌行为依附的土壤。
建立严密的防控体系是预防校园暴力的不二途径。任何事故的出现,包括校园欺凌发生,总有学校工作的疏忽和管理的缺失,校园欺凌的发生必定离不开时间、空间、诱因等各种条件。
一方面,要善于从细微的偶发事件中发现苗头,打早打小,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严明的制度、严格的落实、严厉的追责,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多种手段,从校内到校外,从学校到家庭,加大监管范围,切断诱发校园欺凌的所有链条,不给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留下任何的可乘之机,切实履行起教育管理的责任,做到密而可行,疏而不漏。
在做好校园暴力防范的同时,对于一些学校已经发生的欺凌行为,学校不能不闻不问,一拖再拖,甚至一味地包容和迁就,应该及时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尽管学生涉事者差不多都是“未成年人”,但惩罚却必不可少。只有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不低的违法成本也许才不会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不断施暴。
让欺凌远离校园,让校园宁静祥和,让每个少年儿童都能够在校园里安心快乐地学习和成长,这应该成为教育的一种责任与担当,成为每一个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