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仪式感的教育,最能唤醒孩子的勇气
电影《奇迹男孩》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男孩奥吉天生面部有缺陷,虽然经过了大大小小27次手术,但五官依旧极度扭曲。
为此,他从出生起,就一直待在家里。
直到7岁那年,奥吉终于鼓起勇气,决定进入毕彻预科学校念书。
但,顶着如此特殊的一张脸,奥吉在上学前,心里还是止不住地打鼓。
而父母,也察觉到了儿子的不安。
终于到了去学校的日子,奥吉惊喜地发现:
全家人都盛装打扮,爸爸还特意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西装,只为送自己去上学。
也正是这个小小的仪式,悄然化解了奥吉的恐惧。
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告诉我们:
当我们因事物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时,可以通过一段预测、设想的过程来降低内心的不安。
而仪式感,往往有着固定的形式与程序。
让孩子参与到仪式中来,就是战胜恐惧的第一步。
我有个朋友叫王芳,她和丈夫因工作原因,没法亲自带孩子,便把1岁多的儿子舟舟送回了老家。
直到舟舟上小学二年级,夫妻俩才把儿子接回自己身旁。
虽然老家的外公外婆一直对孩子很好,但王芳还是苦恼地发现:
舟舟十分胆小内向,时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胡思乱想,与同学交往时也总是唯唯诺诺。
直到半年后,我在王芳的朋友圈里看到舟舟演讲的视频。
只见他眼神坚定,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面对我好奇的询问,王芳告诉我,一开始,她也不知道该如何鼓励孩子。
直到看到一则一家三口坚持晨跑的新闻,于是她也拉着丈夫和儿子每天早上跑步,每周组织一次家庭谈心活动。
神奇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真的勇敢、自信了不少。
心理学博士Barbara Fiese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
家庭中的仪式感,会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让他们充满归属感、安全感和目标感。
一个孩子想要从懵懂走向成熟,需要不断汲取心理营养。
而富有仪式感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他就有了直面恐惧、不断尝试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