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心理治疗医生,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问诊的孩子的父母,提供“矫正性情感经验”。
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的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
但当我开始接待病人之后却发现,很多孩子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妈做得太少。
这些孩子什么都有
但就是不快活
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但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
她告诉我,之所以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
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
她明明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
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
为什么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
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
我被难住了。
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
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
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
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
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