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在成年人的相处中,最忌讳的就是口无遮拦、妄作评判。
遗憾的是,成年人与儿童相处时,话语却变得随意且刺耳,这些声音,往往变成了种种暗示。
暗示总是会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年龄越低,孩子受到心理暗示影响的程度也会越高。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从中受益,消极的暗示却让孩子徒留伤害。
虽然父母绝无伤害孩子的意思,但在养育中,还是会不经意地把那些负面暗示灌输给孩子,成为孩子一生的魔音。
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断被父母暗示和强化出来的。
尤其是以下三种常见暗示,父母需警惕。怎样改掉孩子磨蹭的毛病?陈默告别磨蹭高效写作业30讲
暗示1:
因为担心,常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
人们都说:“担心是一种诅咒。”
如果用“吸引力法则”来解释这句话,意思就是当父母对孩子充满负面消极的思想,担心孩子闯祸、吃亏、受伤,那么孩子非常有可能如你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的事情接二连三。
相反,当父母对孩子充满相信并祝福孩子,那么孩子的行为也会趋于正向和积极。
父母时常对孩子生出很多担忧,如孩子去幼儿园会不会哭闹?离开家孩子会不会照顾自己?放学会不会在路上买不干净的东西吃?
哪怕当着孩子面,我们也忍不住给孩子一些“好意”的提醒:
“杯子拿稳了,不要像上次一样又弄洒了!”
“你小心一点啊,千万别弄到衣服上。”
“你看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算了算了,我来帮你。”
然而,父母越是这样提醒,孩子心里就会越紧张,最后的结果就如预料的那般。
因为这种充满担心的语言就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会招致坏结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还有的大人会过度夸大孩子的痛苦。
我曾经见过一些家长,在孩子摔倒时,一脸紧张地问:“小宝太可怜了,都怪这地板,是不是很疼啊!
小孩原本可以起身拍拍土,接着玩去了,但是在大人过度关注的暗示之下,他反而变得娇气起来,哼哼唧唧不高兴。
这种脆弱与娇气,又何尝不是大人想象出来的?
想起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父母始终都应该带着爱与信任养育孩子。
看到这,有的父母会说:“难道我们就不能提醒孩子注意了吗?”
其实提醒孩子,不一定总是要向孩子表示担忧,不妨多用一些正面的语言:
“捧杯子时走慢点。”
“这条路坑坑洼洼,我们放慢速度。”
正面的语言,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导,这比向孩子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