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胆子小”的小孩,是一种什么体验?
看到别的小朋友一起玩,TA想玩却不敢过去;
别的孩子上课举手特积极,TA却连当众说话都不敢;
一见生人就想躲,别说打招呼,连眼神交流都不敢;
别人从TA手里抢东西,只会哭,不敢反抗;
害怕一个人睡觉、吃饭、上厕所,做什么总是需要有人陪着;
……
“对!我家孩子就是这么胆小!”你说,她说,很多妈妈都忧心忡忡地说。
怕这个怕那个的孩子,真的是胆子小吗?家长又该如何陪伴这样的小孩长大?咱们今天来好好聊一聊。
感觉“害怕” ≠ 我很“胆小”
我曾经也不明白,总把孩子害怕当做他胆子很小。但其实,心怀恐惧,并不代表胆小。
研究表明,43%的6至12岁儿童曾经历恐惧。[1]例如,怕黑,怕打雷,怕独处,怕噪音,怕毛毛虫,怕大型犬,有些孩子还会怕水、怕洗头、怕马桶“咕咚”一下的冲水声。甚至有些成年人,至今仍然害怕一个人睡觉,而有些看起来人高马大的Strong Man,却还会被蟑螂、毛毛虫吓得嗷嗷叫,“花容失色”。动画片淘气阿丹下载Dennis and Gnasher全50集
恐惧是每个人一生、不同阶段都有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人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就像有的孩子,2岁前并不怕黑,可是不知道哪一天开始,突然害怕走夜路,害怕没开灯的房间,害怕一切黑漆漆的角落。
我就曾试过带儿子小正去玩一个镜子迷宫,2岁多时我牵着进去,他觉得四处反射的镜子新鲜有趣,一路哈哈大笑。但6岁时自己进去,几回碰壁,走不出来,吓得哇哇大哭,回来夜里还做噩梦。
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的恐惧也是分阶段的。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越小的孩子胆子越大。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反而胆大妄为,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啥都想摸摸。
但当孩子被吓过、被烫过、被摔过、被大人厉声喝止过,恐惧就油然而生。这时,你再让他尝试,他们就会退缩,害怕,抗拒。因为大脑里的自我保护意识会跳出来,告诉他们“小心,可能有危险。”
另外,先天性格也会影响每个人对待陌生事物的态度。
例如,当你纳闷孩子为啥去到新地方会格外抗拒时,有可能他是真的害怕、畏缩,但也有可能是内向型孩子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
看似小心翼翼、瞻前顾后,是因为性格谨慎的他们,需要确认环境的安全,内心的感受,再考虑是否接纳和进入。
我家老大属于高敏感族,刚上幼儿园时,第一个月基本上不怎么跟老师和小朋友交流,总是躲在角落默默一个人玩儿。那会老师的评价是“他胆子小,比较怕生。”
但我深知,他不是“怕”,而是在“观察”。观察新进入的这个环境,观察新闯入他世界的老师和同学。而我需要做的是耐心地等,等到慢热的他安全感到位,自然会慢慢融入其中。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他开始敞开心扉,每天放学会跟我们交流,新认识的朋友,在园内玩的游戏,老师新教的儿歌。原本老师口中的“胆小鬼”,开始越来越大方了。
所以,当孩子说“我怕”时,别着急给他们扣上“胆小”的帽子。因为恐惧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恐惧会消散,但被贴上去的标签,却可能留下难以抹去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