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杀了批评者,我依然感受到被批评”
《自尊》一书中,有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故事。
29岁的女孩希拉,她说她需要用很多的精力,来面对自己的批评者。
似乎身边的批评者很多,让她觉得自己非常差劲,做什么都是一团糟,根本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更糟糕的是,她意识到批评者的声音来自于一种感觉,而不是真实的人。
“即使我掐死批评者,我彻底铲除他们,我确定我这种自我仇视的感觉依然存在”。
多么形象的一个例子。103种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美国学生游戏与素质训练手册培养孩子合作、自尊、沟通、情商PDF
我们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攻击,并不是来源于某些人,而是来源于我们的感觉。想象一下,即使那些人真的死了,我们还是会自我怀疑。
希拉的感觉来源于酗酒的母亲,从她3岁开始,她就需要照顾母亲的感受。她必须讨好母亲,夸母亲漂亮,给母亲梳头发,否则她就会遭殃。
如果她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出去玩,或者不想听母亲的差遣,母亲就会大发雷霆骂她自私,甚至一整天不理她。
希拉那种觉得自己很差劲的感觉,就是无数次与母亲的痛苦交流,日积月累的被打压造成的。
“我坚信我很差劲,我永远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就像我们大脑里住着一个批判者。
我们心里也会用一把尺子和批判者对话,有人的尺子是软的,会认同批判者“你说得对,我就是这么不堪”,也有人的尺子是硬的,会驳斥批判者“你说得不对,我明明很棒”。
这把与批判者对话的尺子,我们可以称之为自尊。
《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中这样定义自尊: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
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是被爱的,就敢于驳斥批评的声音。一个孩子自己本身就不信任自己有人爱,就会认同批评的声音。
低自尊的孩子,一生都在用否定的眼光看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们安全感差,很难积极面对生活。
孩子的自尊水平,与他们最初听到的批评声音有关,也就是往往与父母的一些行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