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问题:写作业是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
有年轻的父母问我,对于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要求他写作业又快又好,还是又好又快?
有些家长首先要求孩子书写得得好看、整洁,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在美观、准确、速度这三者排序来看,也许还有更好的选择。
有些家长特别强调孩子作业的美观和整洁,却忽视了速度与效率。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写字特别慢,一笔一画地写,当他觉得不好看、或者写错了,一定要擦掉重来,甚至全部重新来写。因此,他写作业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考试也比别人慢得多,甚至做不完题。
如果孩子特别讲究书写的美观和整洁,势必影响作业或考试的速度与效率,他每天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书写上。还有的同学,从小养成了一个完美主义的习惯,不能允许自己有一点错误或不好看,时间长了有可能形成一种轻微的心理障碍和强迫症。
如果孩子从小作业讲究速度与效率,他可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息、运动或者阅读。考试时也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检查,以保证更高的正确率。速度与效率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而时间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最有效的亲子沟通协调能力全套视频课程
所以,我个人认为,首先是要准确,比如做题要做对,写字不能是错别字;其次就应当是速度了,也就是追求效率;最后,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可以追求形式的美观。
这其实也是关于内容、形式和效率三者的排序,我们当然不应该将形式放在内容和效率之前。否则我们可能追求了形式的美观,却忽视了内容的正确,牺牲了速度与效率。那就本末倒置,不值得了,所以这是关于学习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取向。
第2个问题: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否截然分开?
和第一个问题相关的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二者是一致性的。我们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从培养他的生活习惯入手。我们希望孩子做作业讲究效率,那么在生活中做其它的事也同样要讲究速度与效率。
有的孩子吃一顿早餐要很长时间,剥一个鸡蛋要好几分钟,那他的学习习惯可能也是这样慢吞吞。如果他的房间和书桌特别散乱,那他的书写也不可能非常整洁。
所以,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相通的,相互影响。但是有的家长觉得这是两回事,往往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比较放任,但是在学习习惯上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的做法可能事倍功半。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会迁移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生活习惯上不讲究效率、精确 和美观的孩子,在学习上上特别讲究效率、精确和美观。
所以杜威和陶行知先生都强调,教育即生活,或者生活即教育。
第3个问题:归因聪明还是归因努力?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等,更多的是先天的要素,比较稳定,后天可以发展,但改变较小。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那些要素,比如情绪、毅力、恒心、坚强、兴趣、动机等等,这些要素大多是后天培养和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儿童的学习也是如此。但是鉴于智力因素的先天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归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归因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所以,当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归因于他聪明还是愚笨,而是帮助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投入。表扬孩子时,不要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成功了,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说他笨,而是引导他分析自己是否粗心,是否努力不够等等。
不同的归因,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过多地归因于孩子的智力因素,其实是归因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这是固定性思维方式,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失望、自卑等负面评价。
相反,如果我们引导 孩子归因于非智力因素,更多地归因于那些能够改变的因素,这有利于引导孩子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是获得不断的进步。这是成长性思维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一个人的智力可以决定他能走多高,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决定他走多远。智力的缺陷可以用非智力来弥补,但是非智力的缺陷很难用智力来弥补。这是古人说的“勤能补拙”的道理。
反过来,从长远来看,聪明并不能弥补一个人非智力因素有缺陷,古人也说过:“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者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