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个报道,觉得很有探讨价值。
重庆有一位三岁半的小女孩,她的父亲常用“打击式”语言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打击才能知道发奋,所以常对女儿说出:
“你真的太笨了!”
“你这嘴巴长起,怎么叫人都不会?”
据女儿的妈妈说,去年 9 月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会叫在家复习在幼儿园学过的古诗和英语单词。
老公在家辅导复习两遍,没有背到古诗或读错单词,就要激女儿,说她太笨,啥都学不会。
女儿也很有主见,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回答:“我不笨”,然后老公又说:“那你聪明,就赶快学会啊。”10本经典家庭教育书籍推荐
如此“激将法”,可行吗?
压力与承受能力
我们用一个浅显的比方,来解释这件事。
让你挑100斤的担子,你觉得重,肯定挑起来,健步如飞。
赶紧到目的地,把担子放下来。
这大概就是这位爸爸说的“激将才有动力”的理论依据。
但是,如果给你挑200斤,你会觉得重吗?
当然。
但是让你跑起来,你能跑吗?除非你像关公一般,天生神力。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够一步一步地挪,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候你说:“你不是觉得重吗?怎么不跑快点?”估计会招来一顿打。
那再回到题目之中,如果让挑200斤的,是一个还未成年,骨骼发育还没成熟的孩子呢?
你觉得让她挑200斤,能磨练他的意志,让他更有耐力,练得骨骼清奇,将来必成大器吗?
大约有几个天生骨骼清奇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的道路吧。
大多数的孩子,估计会直接被压断骨头,从此落下残疾。
侥幸健全存活下来了,下次看到那200斤的担子,也会浑身发抖,拔腿就跑吧。
看不见的心理状况
同样的情况,换到心理上,为啥我们就觉得是激励,不管让孩子挑多重的担子,怎么打击他,都没问题呢?
甚至是为他好呢?是好的教育方式呢?
因为心理看不见。
身体上,手断了,脚断了,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所以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多大的重量是超出人承受能力的。
心理上的问题不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有没有伤害,有没有负面影响,全凭个人判断。
你说他有就有,你说没有,也很难有办法拍张照给你,证明他有。
而几岁的小孩子,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受伤害。
他完全没有话语权呢。
最初的一两次,孩子还能理直气壮地反驳:“我不笨。”“我聪明。”“我可以。”
次数多了,她大概也慢慢在内心认同:爸爸说得对,我真的很笨,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
进而,渐渐陷入习惯性地自我否定、自我攻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