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每次尝试,都是在练习成功
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猫的主人,看到自家小猫尝试了很久都没有打开笼子,就很容易生出帮一帮它的心思,直接替它打开笼子。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后续很可能是这样的走向:
第一阶段:主人很开心,因为打开笼子对人类而言是很简单的操作。但随着每次都要主人帮忙,主人慢慢感到疲倦,并且在忙的时候,实在无法抽身来帮小猫开门。
第二阶段:在经过多次帮忙后,主人期待小猫能自己学会打开笼子。但小猫没有经过中间的探索,已经习惯每次叫一叫就有人帮忙,提供食物。当这次没人帮忙时,它在笼子里不知所措,或开始横冲直撞。
第三阶段:有期待的主人,面对有依赖性、却学不会自己开门的小猫,主人的焦虑和脾气也开始直线上升。
第四阶段:主人开始引导小猫把爪子放到机关上。但小猫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也不愿意尝试,不是冲着主人喵喵叫,就是缩在笼子的一角。主人忍不住责骂,小猫为什么这么笨……
这个场景看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偶尔就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在孩子小时候,由于担心他做不好,孩子一求助,我们就马上去帮他。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系鞋带等活动我们也都直接代劳。
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希望他们独立自主时,却发现孩子不愿意做,因为他没有自己尝试的经验,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当孩子开始上学,成绩不理想,又没动力学,我们开始焦虑,却忘了孩子刚开始熟悉学习,对考试的概念和流程可能还不理解……
一不小心,我们的关注点就放到结果上了,却忽略了结果是由无数过程组成的。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错误的孩子,虽然还没有成功,但内心已经形成了对错误的正确认知。他们会知道,尝试的错误能够帮他们排除无用选项,最后通往成功。
但若家长总是关注孩子的错误,还没等孩子自己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就针对这些错误耳提面命,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内心会对尝试产生很多挫败感。大概率在孩子长大之后,就更愿意关注结果,倾向于选择「如何规避错误」,他们会选择容易的任务来完成,避免失败的结果。
而将错误当做练习的过程看待,孩子会得出「付出可以改变结果」的认知,他们也会在自己亲手尝试的过程中有更多掌控感,对自己的能力有积极的态度,长大后也更愿意去挑战难题,认为足够的摸索能够完成目标。
所以,家长们要多给孩子自己做事的空间,并且用放松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没做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