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有这样的特点:
学习不愿意多思考,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对任何事情的表现都是没兴趣,不想做;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任务,就拖着,迟迟不愿开始。
这些现象往往指向孩子内心的同一个问题——畏难。因为畏难,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无比巨大;因为畏难,所以害怕做不好会失败,不敢尝试,不想开始。
畏难情绪是阻挡孩子有效学习和进步的拦路虎。而孩子会有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成长过程中缺乏尝试和犯错的空间有关。
要不断犯错,才能学到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体系创始人桑代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饿猫实验」。
他先将一只饥饿的小猫关在特制的笼子内,笼外放着一条小鱼。史上最全弟子规全文朗读儿童版mp3下载
小猫要想逃出笼子吃到小鱼,有三种开门的方式,分别是门栓、抓绳和按钮,小猫可以通过触碰任何一个机关来开门。
经过观察,猫第一次被放入箱子时,拼命挣扎,偶然碰到踏板机关,逃出笼子;第二次被放进笼子,小猫又在不断地尝试中,无意间触碰到机关而逃出。
后续,随着小猫被多次放进笼子,桑代克发现,小猫做出的无效尝试行为越来越少,打开笼子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最后一次入笼时,没有经过任何多余的挣扎,直接触发了机关打开笼门。
桑代克根据这个实验绘制出了猫的学习过程曲线,通过猫的不断尝试学习行为,得出了著名的「尝试-错误」理论。
桑代克认为,虽然人类的学习方式要更复杂一些,但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需要经过不断地犯错,尝试,最终才能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