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抗期,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
孩子的成长大抵会经过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发生在3—5岁,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言语发展接近成人言语表述能力的80%,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特别是不满情绪。他说得最多的词是:“不不不”“我不要”“我不去”“爸爸坏”“妈妈坏”。
孩子想要实现自己的意志,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接纳、呵护、支持。这时候就希望参与大人的活动,做大人做的事;希望得到父母的赞美,不喜欢听父母的批评。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有了明显提升,达到成人智力的60%。你会发现孩子变得很好玩,居然有小小的谋算了。他这是在积累自己的心理资源,建立自我意识。当然啦,父母面对孩子的诉求,不能再简单地说一个“不”字。
面对藏着可爱的小心机、经常提出反对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辩证地看。如果孩子在家里不能自如、勇敢地表达自我,那么他将来走向社会就会十分窝囊。
所谓社会,就是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职场。试想,孩子在家里倍感压抑,走到外面能硬气起来吗?如果硬起来也是报复性的,即家里满足不了就到外面去寻求补偿。现在很多学校霸凌都是这么来的。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呢?
让孩子说出拒绝的理由:
例如,孩子说:“我不想起床,不想吃饭,不想上幼儿园!”父母不能简单地说“你必须做”,因为这是一个无效沟通,完全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听你的。
可以试试这样说:“不想上幼儿园是吧?那你告诉妈妈不想去的理由。”无论是撒娇还是撒野,是肚子疼还是腿疼,孩子可以要求父母代为请假,但理由必须充分,否则就得去学校,这就是规则感。
向孩子解释制定规则的原因:
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早上7点起床,是因为我们要去上幼儿园,这个事情是一早说好的,所以全家要一起努力做到。可以多使用肯定和赞美来引导,让孩子学会配合。
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父母要引导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并且认真倾听,及时给予情感回应。比如,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我害怕!”
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说说害怕什么。“小明天天扯我的辫子,往我的桌子上放虫子!”如果是这种情况,那父母压制孩子的“反抗”,逼着她去幼儿园,不就等于让她去受虐吗?需要和老师沟通解决问题,先消除孩子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再送她去幼儿园。
再比如,虽然孩子嘴上没有说,但是能明显看出他不开心。这时,父母要鼓励他说出感受,还要给予一定安抚,比如“孩子你受委屈了,妈妈(爸爸)抱抱你”,这就夯实了亲子关系。
总之,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允许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自我的意志。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不利环境中表现得不胆怯、不纠结。因为,孩子日后肯定会遇到某方面的不爽,如老师的不待见、同学的不理会甚至受欺负,从小被父母尊重,知道自己很重要、有主见的孩子,才有足够的心理资本去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