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却也是最容易让父母感到挫败的地方。
无论如何说如何做,孩子们总容易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缺乏坚持、丢三落四、屡教不改。
孩子本身也有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为通常我们和孩子商量着要按时起床,好好做作业,孩子都是信誓旦旦,表示配合。
但最终没能做到,可能是因为孩子缺乏完成这件事的逻辑和技能,也就是执行能力。
神经系统科学家发现,这些技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提高的,而父母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时期,有无穷无尽的机会带领孩子去提升。
行为主义学说提倡,关注三个方面
行为主义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目前学校里依然广泛使用行为主义学理论进行教育实践,主要是因为其高效的特点。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也可以掌握塑造和矫正孩子行为的方法,为孩子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为了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执行能力,让孩子的行为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良好发展,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A、关注前因(antecedent)
B、关注行为(behavior)
C、关注后果(consequences)
A、关注前因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因素或环境,提高孩子与任务之间的吻合度。
一旦我们有所行动,期望提升孩子做事的执行能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环境。
当孩子培养出了强大的执行能力之后,未来就不必费尽心力地改变孩子生活的环境,但在孩子童年时期,这是父母要做的事情之一。
调整环境就是让正确的行为更容易出现,错误更难以发生。
例如,很多孩子做作业时容易分心,可能是因为受到噪音干扰;平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或许因为周围玩具和其他不相干的杂物太多。
对此,我们可以尽量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简洁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的专注度。
或许有的家长认为,不应将孩子养得过于娇气,一点噪声就学不进去,这样的孩子怎么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呢?
在整个社会上,各个机构都在用调整环境的方式,帮助人们更顺利地达成目标。例如,银行设置排号机器就能避免人们乱插队,交管部门设置道路标识,减少交通事故。
同时,成年人也会自觉为自己创设有利于正面行为发生的环境,去健身房健身更高效,去图书馆学习更容易投入。
成年人尚且如此,来降低与环境对抗所带来的心理损耗。太执着于让孩子适应外部环境,忽视适应环境孩子需要付出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超载,是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在孩子执行力不足的方面,调整一个适宜的环境,孩子就会用更少的精力放在与环境对抗上,也能用更多的心思在他需要努力的事情上,还能达到缓和情绪的目的,不至于突然爆发情绪,危害亲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