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①只要输了,就想放弃
不管是下棋,还是玩游戏,亦或是学习,只要输了,做不好了。
或者是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没有把握,便想到放弃,试都不敢试。
下棋输了就再也不下了,跳舞被批评了就再也不跳了。
一些从小到大都成绩超好的孩子,一次考差就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大概就属于类似的情况。
失败的滋味当然是不好的,为了不再体验这种滋味,从此便只做有把握的事情,那其实相当于自设壁垒,放弃自己尝试、体验的机会。
②失败带来长时间的情绪困扰
一次考差了,一个月之后还是默默难受,想到考试都万分紧张。
下棋输了,干脆把棋盘都砸了,眼不见为净。
在哪里参加比赛输了,之后路过那个地方,心里都不舒服。
此种情况,就有点对失败的“应激反应”了,需要及时地干预和引导。
③输了就怨恨、嫉妒
看到对方成绩好,心里不舒服,干脆冲上去,一把撕了对方的试卷。
要是爸爸下棋赢了他,就对爸爸拳打脚踢,宣泄心里的不满。
所有的朋友,只能比他差,只要是超过他的,就绝交。
凡此种种,都是把失败的痛苦感觉,向外投射的表现。
说明孩子自己完全无法消化失败的负面情绪,而是选择把痛苦的根源归结到外界,要找一个“替罪羊”。
如此一来,孩子就没办法去思考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怎么才能赢回来,而是专注于怎么攻击对方,报“失败之仇”了。
显然,方向就完全错了。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外,因为失败哭一哭,甚至在地上打打滚,都算情有可原。
若是下棋输了,一边掉着晶莹的眼泪,抽着鼻子,一边继续跟爸爸下着棋,想办法赢回来……
不也是可爱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