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管的少,给孩子留白的自由空间多
管的少,慢慢来,是他们的普遍做法。
从媒体的采访报道看,就像统一口径一样,那些成功人士的父母一律都是“没管过”。
他们的“没管过”,当然不是真的从来不管不问,而是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管的度拿捏得合适。
就说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认为“教育应该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应该是具体的教育”。直白点说,就是“别管那么多”!
她说,“有的家长爱指责孩子,那是因为他们忘了自己小时候什么样。我给孩子削过两根铅笔,就再没具体管过他们。”
嘴上虽说“不管孩子”,张克群却在平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子。
在高晓松和妹妹很小的时候,喜欢历史的张克群会带着孩子到颐和园,坐在长廊两边,给兄妹俩讲每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为孩子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告诉他们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
通过那些静止的物件,她讲述着无比生动的历史,而那些历史让兄妹俩明白了世界的辽阔。
如此开放的学习环境,让高晓松的精神和灵魂从小就自带不凡气质,也让他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这就是用心良苦的管啊!
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到:“钱瑗(女儿)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辞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当钱瑗想让父亲给她讲古诗时,钱钟书说:“古诗有什么好讲?自己去看!”就这样,小小年纪的钱瑗,为了求知,开动了自主阅读。得不到解答的疑惑成为了她求学最好的动力。
这些年我接触过真正优秀的孩子的家长,好奇地问他们都是怎么教育的?几乎一致的口径:没怎么管过,很多细事都不管。
后来想想,人家并没有说瞎话,没管过,应该是很少具体指导孩子的学习,抓主干而轻枝叶,知道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内驱力,不需要家长再天天盯着而已。
所以说,好的教育,根上都是一样的,最终都是赋予人自由,同时能够划定界限,提供成长的条件,让孩子蓬勃发展。
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几乎都是这样的生长环境。
没有复制父母的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不管”,其实是非常大的能力和智慧,有意无意为孩子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