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个体潜能的教育目的,虽重视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主体性,但并未考虑人的生活现实。人必须生活,不但是人的生物性需求,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因此,透过教育的过程,指导并协助儿童获得生活的能力,应比发展潜能更为务实,也更有益于儿童的福祉。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不但与生活有密切关联,而且要为生活而准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在其名著《教育论》中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完美生活”的准备。斯宾塞进一步指出,完美的生活包括五类活动:一、健康生活;二、职业生活;三、婚姻和家庭生活;四、社交活动;五、休闲生活。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针对这五种活动,教导儿童必要的知识,准备完美的生活。斯宾塞认为,举凡生活所需的知识都有价值,但由于生活中的五类活动均需“科学知识”,所以科学知识最有价值。10本经典家庭教育书籍推荐
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不仅明确揭示教育的实用目的,而且对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颇多启示。但毕竟“准备”是一种未来式,何况斯宾塞强调的生活是成人世界的生活,而不是儿童当前的生活。如果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导儿童准备未来完美的生活,那么现在的生活岂不成为手段和工具,而失去自身的价值?如果教育必须为了准备未来的完美生活,而牺牲儿童当前的生活,其实已经相当程度丧失教育的善意了。
美国教育家杜威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继续不断生长的历程。其实,从教育活动的功用来看,杜威更强调“教育即生活”。杜威批评“生活准备”的观点,指出在教育上可能会产生四种不良的影响。第一,如果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就会忽视儿童当前的学习动机;第二,由于未来的生活遥不可及,就容易导致当前的学习因循拖延;第三,如果以成人生活的准备为目的,则儿童的特殊能力就容易受到传统标准的限制;第四,如果以未来生活的准备为目的,这必须借助外在的苦乐经验才能达成学习的目的。
杜威认为,准备未来的生活固然重要,但儿童此时此地的生活经验更为重要。如果能充实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未来完美生活的最佳准备。显然,杜威主张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非准备未来成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