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时间管理?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妥帖地处理每一件事,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并达成较好的效果。
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和引导,更需要家长耐心地陪伴和鼓励。
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要从小培养,循序渐进
意识决定行动。
培养孩子具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首先要引导孩子确立时间管理意识,这需要家长结合日常生活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与渗透。
比如,怎样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运动时间、休息时间,怎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抵制手机游戏的诱惑等。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个管理项目,看似微小,但其管理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成长发展。
因此,从小渗透时间管理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不吼不叫根治孩子拖拉磨蹭怎么办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小激发孩子参与时间管理的兴趣,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整体规划时间。
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研究时间管理得当而使事情处理得高效优质的事例,打开孩子的视野,激发其向往之心。
同时,家长也需要发挥示范作用,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时间安排方面比较得当,处理家庭事务高效优质,因而能腾出更多亲子活动的时间,让孩子充分体会到时间管理带来的益处,有效地激发起孩子参与时间管理的兴趣。
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应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逐步推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阶段指导时间管理的方法。
起步阶段(2-7岁):重指导。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模仿性强、自制力弱,特别要做好起步的指导。刚开始,可以由家长帮助孩子来制定一天的活动时间:几点起床,大约用多少时间;几点吃饭,大约用多少时间;几点活动,大约用多少时间……
同时也要对相关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时自己穿衣整理,吃饭时独立专心吃完,活动时认真自主完成。这样的起步引导,可以贯穿于孩子自懂事起至小学一二年级,重在鼓励孩子在尝试中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体会时间管理的益处。
参与阶段(7-12岁):重自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因有前期起步阶段的基础,对时间管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可以鼓励孩子一起来参与安排每项活动的时间。
比如,预估完成每一项作业所用的时间,在完成作业时进行记录评价;预估查阅资料需要的时间,给予必要的使用电脑或手机的机会;预估拓展活动的时间,提供宽裕的自主安排时间等。
预估时间,重在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整体规划意识,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划分成一个个板块,也能更好地反观任务的完成情况。
这样的参与引导,可以贯穿于孩子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孩子自主规划与管理的能力,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自主阶段(12岁以后):重放手。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喜欢听从家长的说教,因而可以鼓励孩子独立进行时间管理,比如自主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包括起床时间、用餐时间、休闲时间、作业时间、运动时间、睡眠时间等,并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同时,家长要转换角色,从指导者的角色慢慢变成鼓励者和支持者,以关心孩子的生活为主旨,亲切地陪伴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爱,激励孩子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时间管理意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展现更好的自我。
孩子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得以规范和完善,才能逐渐内化成良好的习惯。
一方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孩子成长的时间管理方式,并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来不断强化;
另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沟通等途径来反观设计的时间管理方式,进行适度调整,使之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参与时间管理的活动,在强化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背后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