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缺席的家庭,孩子将来会问题重重
1. 更容易胆小自卑
知乎上有一则提问帖: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上会有什么特点?一个匿名网友回答说: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感觉,总觉得身后没人。”
这个网友的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从小照顾和养育她的都是妈妈。她的父亲从来没去学校接过她,也没参加过家长会。同学们讨论起自己的父亲来,她每次都不知道说什么。
因此她比较胆小自卑,在学校被人欺负了,不敢反抗;想和别人交朋友,也不敢表现出来。有一次她想把糖送给一位同学吃,可是却不敢,只能偷偷放在别人课桌上。
她以为长大后会有所改变,可直到她在工作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接领导给的大项目,她才发现,自卑已经深入骨髓。都说父爱如山,其实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一个孩子自信心的保护罩。
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父亲高大的形象,会让孩子从心理上把父亲当做靠山。如果一个父亲长期不在家里,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心里就会缺失一份依靠和安全感。想起作家梁凤仪的一段话: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
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渴望得到父爱,父亲的爱,是孩子心底力量的源泉。
2. 更容易漠视规则,行为失控
俞敏洪曾谈到过,他的妻子教育孩子的时候,原则性不是很强。比如他在家时,会严格监督两个孩子睡前刷牙,但是他不在家时,妻子就比较心疼孩子,觉得孩子困了就算了,一次不刷没什么。
还有一段时间,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淇淋,按照家规一天只能吃一个,但是每次他不在家时,妻子总是会拗不过儿子,悄悄给孩子多吃一两个。
结果导致两个孩子的规则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也不太好。幸好后来俞敏洪多花了些时间,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最终在俞敏洪的坚持下,两个孩子都养成了很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说:
“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权力于一身的超人,是一种象征社会秩序和纪律的存在。”
确实,在生活中,孩子会更“惧怕”父亲。因为母亲教育孩子时比较容易心软,父亲则更有原则。
如果父亲长期缺席的话,孩子容易在母亲的纵容下,漠视规则、行为失控。
美国婚姻问题专家的统计也显示:小时候缺乏父爱的孩子,与那些充分享受到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
3. 更容易独立性差,抗挫力差
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曾说,发现幼儿园的孩子有一个很有趣的规律:
刚入园的孩子,如果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方面都不太利索的,往往是老人带出来的;
如果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的孩子,一般是妈妈带得多的孩子;
如果是各方面能独立自主,还能帮老师整理玩具绘本,带着大家一起玩游戏的孩子,大概率是爸爸参与育儿较多家庭的孩子。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爸爸往往比妈妈更粗枝大叶,也更“狠心”,相比妈妈的无微不至、面面俱到,爸爸会更偏向于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那些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相对来说独立性和抗挫力更差一些。曾经看过韩国“父教专家”权五珍写的《爸爸学校》一书。在书中,权五珍详细记录了自己周末是怎么带孩子去野外探险的故事,并且多次呼吁爸爸们要经常参与孩子教育。
因为平常生活中,妈妈习惯说“不可以”,导致孩子缺少了很多锻炼机会,变得不够独立和坚韧,缺乏勇气和冒险精神。权五珍的担心不无道理,剑桥大学心理学大师Michael E.Lamb三十年前的研究就发现,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孩子认知、运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想要孩子将来更独立坚强,爸爸的陪伴和教育不能少。
4. 更容易情感受挫
一位90后金马奖影后,在一封给编剧的自荐信中袒露,曾暗恋姨夫以及妈妈的男朋友,还为了讨好男朋友,偷家里的钱买礼物。很多网友不敢相信,为什么这么漂亮有才华的女孩,在感情里那么自卑。后来才知道,这一切和女演员从小缺乏父爱有关。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异,甚至都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心理学家曾说,从小缺爱的人会有两种心理状态:
一种是拼命寻找“真正的爱”而陷入焦虑,一生都在寻找真正爱他的人;
还有一种是接受了“没有人爱自己”而陷入抑郁,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那些缺乏父爱的女孩,有的一生都在求爱,却又求而不得。
在谈感情的时候,要么偏向找大龄异性,导致被骗。要么就是在感情中不断讨好别人,害怕被抛弃,备受精神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