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爱唠叨孩子,尽管他们自己也并不喜欢那种整天都唠叨的状态,却怎么都停不下来。
也许,找到唠叨孩子的真正原因,问题才能解决。
唠叨是一种奇特的心理防御
和成人相比,孩子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更一针见血。我家小儿12岁时,有一次,我和他讨论起父母唠叨孩子的问题。
我问他:“你觉得爸爸妈妈唠叨吗?”
他很有兴味地看着我:“你们要是算唠叨,那这世界上就没有不唠叨的爸妈了。”
我先感谢了他的不吝赞美,继续问:“那你觉得为什么有的爸爸妈妈会不停唠叨孩子呢?”
他回答:
“唠叨是因为我拿你没办法,所以我需要用攻击你来掩盖我的没办法。我不停说这说那,你应接不暇,就没有机会反击,我自己就得到保护了。”
他说法非常透彻,触及了唠叨的本质——心理防御。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1894年最早提出心理防御,后来他的女儿又进行了一项“自我和防御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人们的心理防御方式清单。
心理防御被提出之后,一直是精神分析学家的一个研究重点。2003年,美国资深精神病学专家杰瑞姆·布莱克曼出版了《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更是详细列出了当人们遭遇不快时,保护自己、移除不快的101种方法,而且他认为这还不是全部。色拉英语乐园全集下载[20VCD全103集11.59 GB]
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
把唠叨的表现,和布莱克曼列出的心理防御方法一一对照,你会发现,唠叨看似简单,却高度融合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自我保护。比如:
投射:将自己的东西归结在别人身上。
投射性指责: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敌意的攻击:进入斗争状态,以掩藏不愉快的感受。
置换:对一个人有某种感受,但是把它转移到了另外的人或情况上面。
穷思竭虑:过度分析”和“绞尽脑汁”,试图解决问题。
一种情感对另一种情感: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情感上面,以回避另一种。
饶舌:说得太多,但是并不详细或切题。
转被动为主动:避免自己受害。
戏剧化:在自己的言谈中注入了情绪。
冲动性:用某种冲动行为,缓解紧张或不愉快的情感。
粘人:紧紧抓住一个拒绝你的人。
哀怨:不停地抱怨。
夸大:把事情上渲染过头。
恐吓他人:使他人处于戒备状态中,以缓解你自己的焦虑。
肤浅:毫不犹豫地说着话,但是并没有想要表达很多。
疲劳:感到疲惫,但是没有躯体疾病。
将自我批判转向客体:你评其他人,而不是训斥自己。
喜欢唠叨孩子的父母,都觉得自己有无比多理由来喋喋不休地催促孩子、表达不满、教育孩子,但平息静气地想想,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唠叨,不过都是在揭示我们如何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避免孩子带来的不愉快感受,真的还好意思继续唠叨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