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善用“同频共振”原理,让孩子自我接纳
一位妈妈说:
女儿现在上高一,上课跟不上进度,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不想活下去。
现在她对女儿束手无策。
养孩子总会有无数个崩溃的瞬间。
面对越来越脆弱的孩子,父母最大的“盾牌”就是好心态。
儿童心理专家田宏杰说:
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孩子跨越挫折,他才会获得力量。力量的最佳来源是感同身受,尤其是与孩子“同频共振”会轻松地把好心态传递给孩子。
两个人在同一个频道上,父母把自身“化危为机”的经历传递给孩子,会给孩子注入最大的能量。
吴尊的女儿三岁学习芭蕾舞,在第一次比赛就失败了。
当时女儿告诉他自己很想赢,但是在比赛的时候还是输了,所以出现了精神崩溃。
于是吴尊就和女儿分享了他年少时代表文莱和中国打比赛,最终以26比128失败的惨痛经历。
用同样的经历去引导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反挫力”。
父母把“接纳自己”的方式感染给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接纳和面对。
06
减少负面评价,学会“观察”孩子
在教育纪录片《生命·成长》中有一位心理学教授这样说:
想找到爱孩子的正确方式,第一步就要学会观察你的孩子。
“观察”即是了解孩子,我们的重心是:
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很多父母要改变一件事,而不是处理一种情绪。
父母都会给孩子贴上“笨、猪脑子”的标签,这是情绪处理法,会让孩子自卑。
如果父母关注的是“没考好的原因”,就是结果的处理法,它会帮孩子找到方法。
心理学上有一个“歌德自然观察法”:
当我们不带任何评判观察植物的姿态、颜色和形态,会深刻体会到它的自然。
而在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带任何的负面评价,就会看清孩子的内在本质。
孩子其实是既聪明又敏感的,他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么。
那么父母也该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要创造“观察”孩子的机会,用眼睛和耳朵来替代嘴。
不批判:在孩子与我们的设想有出入时“提醒却不插入”,用眼睛看到孩子“想怎么做”。
倾听孩子的反馈,找到解读孩子心灵的密码,从而找到支持、帮助、引导孩子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