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善于“读心”,洞察孩子的需求
看了一段来自15岁男孩的采访。
他问道:
“为什么我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真的爱我,为什么我想逃离,为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男孩从小到大的人生都在被父母安排:
不想学钢琴,被逼着学;每天都被拿来比来比去;父母要求他一定要考上名校…
为了反抗父母,曾经试图离家出走15次。
他说:“我屏蔽他们的朋友圈,删掉他们的qq,就是因为想逃离,想要自由。”
在很多父母看来,这个男孩是非常地叛逆。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有父母的“祸根”。
只有安排,没有交流的家庭模式最伤人,因为从未给过孩子满足感。
孩子最需要的是有“心”,能够读懂自己的家长,因此教育中父母要学会“读心”。
把行为层面上的沟通换成心灵上的交流,洞察孩子的需要,才能让孩子“接纳”我们。
在《陪伴式成长》里讲到:
父母应该做“船长型家长”,对孩子充满关爱、态度明确;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孩子自信冷静地负责。
我们要随时允许孩子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找到孩子想要的,并把他的需求值放到最大,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意和用心。
04
连接情感,要“看到”孩子的情绪
养孩子最怕孩子闹情绪。
一旦孩子发脾气,就想暴躁的阻止。
孩子一有情绪,首先臭骂一顿,再让孩子反省;哭闹不止时,劈头盖脸的教训一顿…
为什么我们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此急躁?
因为很多父母都不懂得“照顾孩子”,总以为“小孩子脾气大一点,收拾一顿就老实了”。
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里说: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道理才会有意义。
胡可的儿子小鱼儿有一次要求妈妈给他组装“机器人”,被拒绝后就闹起了情绪。
当时胡可说:
我知道你很想玩变身玩具,也知道你很想带回家,但是这些都是不可以的,规则不允许。
胡可用了“我知道”几个字,就代表着理解和接纳。
认同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信任父母,此时父母的说教就变得有意义了。
“先同理情绪,再讨论问题”是缓解情绪的良方。
当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感受时,他就会“信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