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减轻了孩子的负担
也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仔细回忆“双减”后的这个学期,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业数量大幅缩减、考试次数也减少了许多,学校学习的强度降低,放学和周末也没有了课外补习班……
尽管如此,有的孩子依旧严格要求自己,每天专心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
有的孩子却开始逐渐放纵自己: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不复习,整天想方设法玩游戏……
记得今年10月微博曾有这样一条热搜:孩子玩游戏花掉父亲22万死亡赔偿。
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11岁。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等,全方位保护孩子安全百科100课音频
先用奶奶的信息注册了游戏账户,随后,又骗奶奶是考试需要,通过了人脸识别。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花光了父亲22万的死亡赔偿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那些自律的孩子正在拼命划桨时,另一些孩子却开始松懈、日渐堕落。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同龄人拉开差距。
还记得数学老师讲过的一条公式吗?
这一公式,像极了孩子的成长。
1.01和0.99看似差的微乎其微,实际放大到365天,每天懈怠一点点还是每天努力一点点,一年下来将会是千差万别的结果。
教育路上,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
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开学第一课》上,董卿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的确,现实中很多父母谈教育孩子的问题时,总是推脱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监督和陪伴孩子。
每次我都劝这部分家长,做父母的,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永远的“第一责任人”。
这次期末考后,看到孩子“满目疮痍”的成绩单,也请各位家长冷静思考,除了孩子的懈怠,是不是平时自己也偷了懒,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
“双减”之下,校内不断减负,机构逐渐退出,但家庭教育的占比却越来越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副主任胡平平说:
“影响学生分数的因素第一个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个体差异,占60%到65%的份额,这是左右分数最大的因素。
第二个是区域生态和氛围,以及区域给教育提供的支持,占20%到25%左右;
第三个才是学校,影响只占10%到15%。”
那些学校没办法顾及的,老师没办法覆盖的,都需要父母用汗水去填补其中的空白。
在这个教育变革的时代,需要父母洞悉“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孩子才不会在虚度光阴中,坐上通往平庸人生的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