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90%的行为都是出自习惯的支配,乔布斯说过这么一句话: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养成习惯。
在你生命的最后的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
事实上,人生中很多习惯都是在童年养成的,尤其3-10岁,是性格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父母深知习惯的重要性,但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艰难重重。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分享了三个秘诀,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培养长期的好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秘诀一:
环境是好习惯的土壤
坚持好习惯,并不是仅仅靠意志力那么简单,环境的影响一直被小觑了。
社会学家戴维·哈尔彭曾经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少儿情商训练+引爆学习力+好习惯的力量+思维能力训练系列养育课程[音频+PDF+素材]
如果地上散落了大量传单,那么人们把传单扔到地上的可能性就是地面干净情况下的8倍。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喜欢或不赞同乱扔传单,但当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时,他们也会选择随大流。
“地面干净”就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它为坏习惯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其实很有效的心理阻力。
把这个例子放在家庭教育里看也很有启发性:
孩子不爱整理,桌上的东西常常杂乱无序,我们就尽量保证家庭的大环境整洁、干净,让孩子“不好意思”毁掉这种环境;
孩子沉迷手机时,我们帮他分散精力,带他去玩别的东西,让他想不起来手机这回事;
孩子贪吃零食,那么家中的零食尽量不要随处可见,收起来,增加孩子吃零食的难度,吃零食的行为会有效减少……
这些坏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制造阻力,让坏习惯的滋生变得困难。
《习惯心理学》中提出过一个重要的概念:摩擦力。
摩擦力越大,阻力就越大。
改掉坏习惯,我们要为孩子创造加大习惯摩擦力的环境。
而好习惯,我们也可以通过环境制造助力,让习惯实行起来变得更加简单。
我们都知道,学生们在宿舍、在家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如在自习室和图书馆。
这就是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不良环境让拥有好习惯的孩子越来越难以坚持,而好的环境能让拥有坏习惯的孩子反思和改变,开始付出行动。
有个小孩以前不爱喝水,不到口渴的地步不会想起来喝水,后来妈妈准备了几个大容量的水瓶,放在家中孩子最常待的几个角落,孩子喝水的量就增加了。
改变情境比改变孩子容易多了。
同理,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多读几页书,那么尽量广泛地把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确保当孩子想看书时,随手就能拿起一本书。
如果想让孩子专心学习,那么尽量给他一个安静的区域,不要有过多的杂物,尽量把玩具、零食以及电子产品等容易令孩子分心的东西撤离视线。
总而言之,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帮助他,清除环境中的障碍,让孩子言行品行在环境中得到最初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