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写过一本书叫《活出乐观的自己》,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概念:
你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也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些事情,决定了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
不同的解释风格,导致了乐观和悲观的重大区别。
乐观者喜欢把好事解释成永久的、泛化的、与自己有关的原因,把坏事解释成暂时的、特定的、与外界有关的原因。而悲观者恰恰相反。
比如,悲观者如果数学考砸了,他会解释为:我永远都考不好(永久、泛化),我真笨(自我问题);而一个乐观者则会解释为:这次我的数学没考好(暂时、特定),试卷太难了(外界的问题)。
这也是后来流行的“成长性思维”的理论基础。科学育儿书籍推荐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电子版下载
一个悲观者,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悲观的解释风格转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即可“治愈”自己的悲观。
马丁·塞利格曼也是研究抑郁症的大家,对儿童的心理和情绪特别关注。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孩子的解释风格一般在8岁之前形成,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这也就是说:孩子会成为一个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早期的教育与环境非常重要。
看来,塑造孩子乐观的性格也有黄金期啊!
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悲观,为什么乐观的孩子成绩好,以及为什么父母离婚会让孩子悲观?
以下文字节选自《活出乐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