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语言的技巧
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pī)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翊(yì)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很是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巧妙地回答道:“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智慧小语:语言,可以是武器,会伤人;也可以是鲜花,给人带来愉悦。掌握语言的技巧,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以语言为载体,传递爱,熄灭纷争。
112 两人一心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手了。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政务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还有琐,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作巢穴。琐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回来以后,琐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螃蟹因为有了巢穴而安,谁也离不开谁。不知你们听说过蟨(jué)鼠没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qióng)卭岠(jù)虚则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时卭卭岠虚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卭卭岠虚则背着蟨鼠逃跑,它们也是相互依赖的。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西域的二头鸟。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相容。两个鸟头饥饿起来相互啄咬,其中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如果睡梦中的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北方还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他们轮流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不可分离。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很相似,’比肩人’是通过形体、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言归于好。
智慧小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朋友之间应相互宽容体谅。只有团结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13 曾参养志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
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智慧小语:曾子一生秉承孔老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从。除了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114 上行下效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是大臣们不贤。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有句话说’上行下效’。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ò)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听不进批评而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呢?”
齐景公闻言豁然开朗。
智慧小语: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你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115 孺子可教
《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遭到通缉,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pī)躲藏。
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张良心下纳闷,紧接着听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非常恼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捡鞋。鞋捡上来了,没想到老人又冲着张良伸出脚,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帮他把鞋捡上来了,也就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张良感到惊讶,目送老人离去。老人离开了约一里远,又返回来说:“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一亮在此地等我。”张良心想这老者是个奇人,必有来历,于是恭恭敬敬地答应下来。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里了,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有约,却迟到了,五天后同一时间,你再来这里。”又过了五天,公鸡刚啼叫,张良就赶紧穿衣出发,等到桥头一看,老人还是先到了。老者十分气愤,对张良说:“又迟到了,五天后你再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到桥头等候。不久,老人也来了,见张良早他到达,很高兴,说:“年轻人就该这样。”随即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读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就可以发迹。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没有再说其它话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没有再见过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来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就常常研读它。
相传《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所写的兵书。张良后来果真利用书中的兵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
智慧小语:张良的敬老尊贤与持之以恒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信任与赏识,也正因为他怀着恭敬之心去研读老者所授之书,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精髓,并因此受益。
116 赵襄王学驾车技巧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刚刚入门不久,他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跑得快。可是,他一连换了三次马,比赛三场,每次都远远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很不高兴,责问王子期道:“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呢?难道还想留一手吗?”
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方法、技巧,我已经全部教给大王了。只是您在运用的时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却了要领。一般说来,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使马在车辕里松紧适度,自在舒适;而驾车人的注意力则要集中在马的身上,沉住气,驾好车,让人与马的动作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使车跑得快,跑得远。
可是刚才您在与我赛车的时候,只要稍有落后,心里就着急,使劲鞭打奔马,拼命要超过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时常回头观望,生怕我再赶上您。
总之,您是不顾马的死活,总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实,在远距离的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情都十分紧张,您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调好马、驾好车呢?这就是您三次比赛、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智慧小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如果过于患得患失,往往会事与愿违。
117 执法以公,居心以仁
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憨直忠厚,在春秋时期,担任卫国的刑官,为官清廉,执法公正。
有一次,有一个人犯了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了他的脚。
不久,卫国里发生了卫灵公之子蒯聩称兵作乱之事,季羔因此逃了出来。当季羔逃到城门口时,竟发现守城门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脚的人。
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没有借机抓他,反告诉季羔说:“那边有个缺口,可以逃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会去逾越围墙的。”
守城人停了一下,想了想,又告诉季羔说:“在那边有个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会从洞里钻着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着就要到了,危急之下,守城人左右看看,马上告诉季羔说:“这有一间房子,先生您或许可以先藏一下。”
于是季羔就躲进了房子里。
过了不久,追捕的人停止了搜索,季羔也安全了。当季羔准备离开时,心中感谢守城的人,对他说道:“我不能违背法令,亲自下令砍了你的脚,如今我在危难之中,这正是你报仇的好时机,你反而三次让我找机会逃走,这是为什么呢?”
守城人说:“砍了我的脚,是因为我犯了罪,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可那时,您按法令来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别人的,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机会侥幸赦免。当时案情已经查明,罪行也已判定了,可要宣判定刑的时候,您那忧愁的样子,我都看在眼里了。我知道,这并非因为您对我有所偏爱,而是因为您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听说了此事,不免赞叹道:“季羔真是善于为吏啊,同样是执行法令,仁爱宽恕就可以树立恩德,严酷暴虐就要结成仇怨。秉公办事,仁爱存心,这是子羔的做法呀!”
智慧小语:季羔秉公执法,并无私心私怨。虽执法以公,但居心以仁,由此也让受刑者敬重。守城人虽被处以刑罚,但自知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半点埋怨之意,在季羔受难之时,仍帮助季羔躲过劫难,同样令人敬佩。
118 三子之志
孔子往北游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陪从在旁。孔子向四面眺望了一会,长叹一口气说:“唉,你们几个谈谈各自的志向吧,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于是走到前列说:“我希望用白羽装饰起来的箭,把弓扯得像满月一样;用赤羽装饰起来的旗帜,像日色一样的灿烂。呜钟击鼓的进军号响彻云霄,旌旗铺满大地。我独当一面出来抵抗,一定能够拔下敌人的旗帜,占领广阔的土地,大奏凯歌。”
孔子听了说:“你真是勇敢过人啊!”
子贡也走到了前列来说:“我希望齐国和楚国在广阔的原野上打起来,两国的防御工事可以相互瞭望得到,两国兵马扬起的尘土飞扬在一起,彼此拔出刀来,扭结在一起。于是我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在齐楚之间陈述自己的意见,把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加以推论,以解决两国的兵患。”
孔子听了说:“你真是能言善辩啊!”
颜渊却避而不答,孔子问:“怎么唯独你没有志愿呢?”颜渊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什么呢?”孔子说:“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
颜渊于是回答说:“听说香草和臭草不是藏在一个器皿里,尧王和桀王不领导一个国家,因为不是同一个类别。我愿得遇圣明的君主,帮他施行礼治,以礼乐教育、感化百姓。使他们在城市里不必设防,两国边境不越境,将兵器铸为农器,把军马放在平原大泽中去,百姓们没有怨女旷夫的忧思,国家没有战争的灾难。那么,子路的勇力、子贡的辩巧,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孔子听了严肃地说:“你真是有德行啊!”
子路问:“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就要推颜渊了。”
智慧小语:子路骁勇善战,希望披上铠甲,迎战于敌军,凯旋而归;子贡善辩,希望游说两国之间,以辩才解决争斗;颜渊愿以德辅佐圣王,以礼乐治国,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变兵器为农器,永离战火硝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立志需要谨慎,立志的方向与目标,应以利他为出发点。一旦选择错了方向,会将自己的人生引入歧途。
119 生花妙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道:“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我找到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智慧小语:梅花香自苦寒来,生花妙笔得成于一个“勤”字。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
120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
有一次,子贡参观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回来后拜见孔夫子,孔夫子于是问子贡说:“你觉得快乐吗?”
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
孔子微笑着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能了解的。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智慧小语:《格言联璧》说:“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倘若我们懂得劳逸结合,松紧有度,不但不会荒废时光,身心也不至于过度疲劳。珍爱生命当从和谐身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