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内核,是引导和鼓励
引导孩子步入正确的轨道,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但是批评孩子这件事,不能用力过猛,而要做到严厉但不伤人。
最近刷到王楠“硬核批评”女儿的视频,看完深思良久。
面对练球不够专心的笑笑,王楠一边继续高速发球,一边平和而不失严厉地批评女儿:
“肚子没用力还是腿没用力?不要一打球就想着结束,今天练习两个小时,不结束,集中注意力!”
笑笑眼睛噙着泪,依旧不在状态,王楠也没有心软,还放出大招,惩罚女儿晚上不能看电视,在她的双重训练下,笑笑认真起来,一连接住了30多个发球,状态越来越好。
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就一定要贬低他们“懒”、“笨”、“傻”吗?
王楠的教育方式,让我懂得还有更高明、更智慧、更有效的方法存在。
不对孩子进行人格侮辱,保护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明确指出问题关键,再给予正确方法的指引,这不就是最好的“批评”吗?
批评孩子,绝不是裹挟着负面情绪,施加心灵摧残,而是引领孩子看到新的世界,从歧途中归入正途。
记得小时候,我沉迷于游戏机不能自拔,常常瞒着父母偷偷打游戏,作业都顾不上做。
有一回,母亲下班回家后发现了,她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严肃地说:“以后回家先吃饭,总打游戏对眼睛不好。”
我记住了母亲严肃的表情,也记住了玩游戏的性质,学会适当地约束自己,但是没有去攻击自己是个“坏小孩”,骨子里仍旧自尊、自爱。
学者郑强说:“永远不要批评孩子人格,只可以批评行为。”
行为逾距要给予正面引导,而不可以诋毁一个孩子的人格,这样既能呵护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也是在守卫孩子对积极自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