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时间概念,学会自我管理。但是,孩子头脑里的时间感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自我管理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整理,怎样做呢?一起来看。让孩子独立自我管理技能,合理安排时间全三册PDF
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我们常常觉得小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其实他们是真的意识不到,因为他们的“时间感”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总觉得小时候的时间过得更慢一些,为什么呢?
在10岁孩子的眼睛里,一年是有生以来的1/10,而在50岁中老年人的眼里,一年是有生以来的1/50,也就是说,孩子眼中的一年与成年人眼中的一年是不一样的。
另外,人类的时间感是由大脑的海马体决定的。海马体对一件事发出“要记忆”指令的次数越多,在事后回忆时,我们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慢。
小孩子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新鲜事物,海马体也频频发出记忆指令,所以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而且小孩子没有精确的时间概念,对于过去的时间,小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刚刚”“昨天”“前天”“之前”“很久以前”。
正因为小孩子的眼里只有“现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所以小孩子往往会毫无意义地打发时间,在成年人眼里是浪费时间,可是小孩子却乐此不疲。
从钟表开始认识时间
在教孩子认识时间之前,要先教孩子认识“时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不妨在每个房间都放置一个时钟吧。这样一来,孩子就更容易理解时刻的概念。
相较于直观的电子时钟,传统钟表通过长短针的位置变化,能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时间。
过去,很多家庭里都有报时时钟。孩子数着时针,等到了“玩耍时间”会开心不已。时钟的每一次报时,都会引发孩子不同的想法。所以我极力推荐大家使用这种能“听出时间”的时钟,让孩子从声音来感受时间。
要让孩子意识到管理时间是自己的事
要想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就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为什么要守时?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让孩子“碰碰壁”。
很多家庭都会因为早上叫小朋友起床而犯难,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反倒是家长在一边干着急。事实上,让孩子按时起床、准时到校并不是爸爸妈妈的责任,而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孩子总是拖拉,不如“放任”他迟到一两次,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守时是自己的事情,那么他就会自发地行动起来。
除了珍惜自己的时间,还要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有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当妈妈坐在‘妈妈的椅子’上时,无论是读书,还是织毛衣,都是属于妈妈自己的时间哦。”
于是,每当这位妈妈坐在那把椅子上时,孩子们都不会来打扰她。因为孩子们明白妈妈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不仅要珍惜自己的时间,还要珍惜父母的时间。只要让孩子明白珍惜他人时间的重要性,孩子就会自发地守时守信了。
建立“时间”与“行动”的关联
聪明的家长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现在是做什么事的时间。
“现在是学习的时间哦。”“现在是老师讲话的时间。”“现在是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的时间。”父母在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事的时候,要把具体的目标明确告知孩子。
时间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有意识地划分时间,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溜走。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现在是做什么事的时间”,借此养成划分时间的习惯。
父母可以把孩子一天的行动通过图表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天到底是怎么过的了。
计算时间,带孩子寻找时间去哪了
父母可以让孩子估算一下,自己做的事大概会花费多少时间。
比如,我们经常感觉早晨时间不够用,就可以带孩子把早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一件一件的计时,看看早上出门前的准备时间究竟需要多长,哪些事情最费时间。
具体做法:
- 决定好早上要做的事情,排好序,写入表格。
- 早上一起床,就把起床时间填入表格。
- 每做完一件事,把完成的时间依次填入表格。
- 在父母的帮助下,计算出每件事花费了多少时间。
-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着表格,聊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