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倒垃圾,看到一个特别让人心疼的孩子。
她是我家邻居,刚上小学一年级,这天又被妈妈赶出门外楼道里罚站。
很显然,孩子是哭过了,看到我以后,她湿漉漉的双眼迅速低垂,努力躲避与我对视,转身又往墙角钻了钻。
诚然,如果孩子犯了错,受到适当的惩罚,这点并不违背教育原则,但是这个孩子的状态,却特别令人担忧。
因为父母总是吵架,甚至时常爆发出摔东西等暴力行为,还有父母经常性地辱骂孩子,导致这个分外“乖巧”的女孩,神情总是挂满忧愁和思虑。
记得上次她在楼下被妈妈责骂,我清晰地看到她一起一伏的胸口,正在大口呼吸,止不住地战栗。
这个孩子让我想到,很多父母总是忽略生活中的那些点滴,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记得塞德兹曾经说过:小学奥数是什么?如何高效提高成绩的24堂数学课?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能够成就一生的雏形。而幼儿时期就好比制作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孩子性格形成的密码,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与个体能动性有关,更关键的是,与父母的教育氛围有关。
那些目光闪烁游离、对自己缺乏认可和尊重、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高敏感娃”,都是经过了家庭教育的无数次性格雕琢,被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
孩子的安全感,是性格发展的土壤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精神供给,是对安全感的强烈需求。
只有确认自身安全,时刻处于被保护、被关注的状态后,他们才能有勇气和力量,探索和发展潜能,如同从肥沃的土壤中,汲取充足的精神养料,以满足成长需要。
反之,如果环境中无法提供安全感,如同从贫瘠的土地中,艰难而卑微地生存,性格发展常处于被压抑、被收缩的状态。
就好像虽然有盛世美颜、却抑制不住自卑和敏感的歌手——阿娇。
在综艺节目《我们是朋友啊》中,她又一次揭开伤疤,展露了缺爱和安全感的童年,在她的性格上打下的烙印。
母亲早育,18岁生下她后,丈夫就离开。生活的重压下,她被迫把阿娇送到各个亲戚家中寄养育,光是幼儿园,女儿就频繁地更换了6所。
经历了被亲戚用手关节敲头,向母亲求助却被打骂后,印在骨子里的漂泊感,使她的内心始终无处安家。
胆怯、敏感、缺爱、自卑,成了她性格中甩不掉的标签。
她害怕被抛弃,害怕周围人的冷漠,恐惧感就像一只藏在内心深处的幽灵,总是发散出阴冷的寒气,使她把自己包裹得更紧。
在电影《十年一品温如言》中,也有一个同样被原生家庭破坏安全感的女孩——温衡。
她被寄养十八年后,回到自己亲生父母身边,却总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没有安全感可言,遇事她也只能不断压抑自己。
安全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道光,被光芒照亮的孩子,性格阳光、健康、开朗;而未能寻获光亮的孩子,就会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缺席方向感的引领,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缺少尊重和看见,掺杂太多的暴力和压制,都会成为孩子安全感的一把刀,无形又致命,在孩子心中留下永久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