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
错误的物质奖励,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
浙江杭州的一位爸爸,为了督促孩子特意制作了一张奖惩表:
早上起床学习半个小时,一次奖励1元;
不尿床一次1元;
考试95分以上奖励5元…
这样的方法看似激励了孩子,实际上却收效甚微。
采访时,这位爸爸很无奈:什么方法都试遍了,孩子还是没啥改变。
“奖”和“惩”的方法虽然短期能激励孩子,久而久之却会存在很大的隐患。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德西效应”:
当孩子对一件事有兴趣的时候,用物质奖励激发他短期能有效,但是一味地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只能靠外在的刺激维持时,刺激一旦减弱或是消失,行为能力也会随之减弱。
曾经有一个男孩,不肯去上学。
爸爸为了让他去上学,就答应他“只要你去上学,我就给你一元钱”。
于是男孩拿着钱,开开心心地去了学校。
后来,只要每次不肯去上学,男孩就向爸爸要钱,并且威胁他:“你不给钱,我就不去上学”。
爸爸的拒绝态度稍微强硬一点,男孩就会以跳楼威胁。
奖励式教育,表面上是激励,实际上给了孩子被动下的选择。
曾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这样的理论:
孩子会主动去做一件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孩子喜欢,二是因为孩子能得到回报。
喜欢是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想去做”;而得到回报会导致孩子分不清“回报”和“喜欢”,更偏向于“物质交易”。
培养孩子的自律,先要将被动变为主动,它绝不能靠物质奖励。
把兴趣和需求融入到教育中,孩子才会有“我想做”的状态。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老师被问到“如果孩子数学不好怎么办?”
老师说:
“我们不会觉得孩子不行,而是会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
如果他对汽车感兴趣,我们会从汽车讲起,然后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
找到孩子真正的热爱和成就感,他才会真正凭借内驱力做事情。高效时间管理就是管理自己:训练手册13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