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板块。怎么写好写景作文?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写景作文的方法技巧,写景开头结尾素材,写景好句积累,写景1-6年级范文。
1、什么是写景作文?
有同学提问了:“什么是写景作文,我看很多写人写事作文中都有涵盖写景部分啊?”
那就要明确一点:写景作文中的写景和写人写事作文中写景是有本质区别的。
写景记叙文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即便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也是为写景服务的。
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
但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情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
不表达情感的写景是没有灵魂的。
2、怎么写好写景作文
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
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
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
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
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
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其中,联想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
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四大技巧
挖掘景物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分析:“静”“清”“绿”三个特点的组合,形成了桂林水的特色,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在写奔流的长江、浑浊的黄河。
也要注意: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善用修辞手法
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七月的天山》
分析: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织锦”“彩霞”“长虹”,准确生动,突出了野花色彩繁多、颜色绚丽的特点。再加上排比的使用,让我们知道了天山野花分布广泛,美丽绚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描写细致具体
例句: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七月的天山》
分析: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皑皑的白雪、密密的塔松、细碎的日影……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才是天山的美!
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按照一定的顺序
例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记金华的双龙洞》
分析:我们的文章得有一定的顺序,这样别人才能看明白我们的文章。作者是根据自己位置的变化来写景物的,这就叫“移步换景”的手法。这是按照空间位置的顺序来写的,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如同是跟着作者走过了一遍一样,身临其境。
写景要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