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错误目的表”
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这个“错误目的表”是来自于正面管教的,他们把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归纳为4种——吸引注意、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
我从“家长当时的感受”“对孩子行为作出的反应”以及“孩子对此的回应行为”3个方面来帮大家做具体判断。
当你遇到那些头疼的问题时,可以拿出来对照一下~
1、吸引注意
当孩子想吸引家长的注意时,我们当时的感受多半是“心烦、恼怒、担心、愧疚”,然后很自然地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提醒或者哄劝。
结果是什么呢?
大部分的情况是,孩子往往只能在我们的哄劝之后暂停那么一会儿,很快还会再犯,直到你开始停下手边的事情,给他一对一的关注,才会停止。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总喜欢在我们打电话或办公的时候作妖,不是制造噪音大喊大叫,就是过来东戳一下、西碰一下,我们提醒了两句,他就收敛一点,可没过两分钟又开始作妖。
我的小孩也经常这样。我刚开始创业那段时间,经常在家加班。有一次我刚把大亨的饭端上桌,就接到了同事的电话。于是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给他喂饭。没喂几口,他就开始作妖了,一会儿把肉吐出来,一会儿用脚把宝宝餐椅踢得“咔咔响”,最后还把旁边的水杯打翻了……
搞得我一会检查是不是菜味道不好,一会儿查看是不是宝宝椅勒到肚子,真的是心烦又担心。后来当我挂了电话,专心给他喂饭时,这家伙啥问题都没了。
面对孩子这些为了“吸引注意”而作出的行为,我们怎么做呢?
第一步,做语言安抚:
“我知道你想和妈妈玩,妈妈也想和你玩。你可以先找爸爸玩个游戏,然后妈妈就来陪你了……”
第二步,让孩子参与某个任务,获得有用的关注。
比如,让他帮忙把你的工作笔记本拿过来,让他帮忙给你拿个水果、端杯水。这样会让他有参与感,觉得自己很有用。
2、寻求权力
当孩子是在寻求权利时,家长当时的感受往往是“生气、权威被挑战、妥协”;
同时立马作出跟孩子battle的架势,试图去说服或要求孩子服从;而孩子也会刻意激怒家长,变本加厉唱反调。
比如孩子在户外把衣服脱了,家长怎么说也不听,这并不是孩子小不懂冷热,而是在进行权利斗争,他想自己拥有穿脱衣服的权利。
这个时候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退出斗争,让孩子为选择负责。
不要直接强迫孩子穿衣服,而是自己示范裹紧衣服很暖和,然后让孩子选择是先跑进旁边店里穿,还是现在先穿上再走。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尽量有范围地多给孩子做主的机会,让他感觉自己是老大。
让他决定晚上穿什么睡衣啊,吃饭用勺还是叉子、门铃响了他第一个去开……
在这些小事儿中既能满足他们寻求权利的需求,又能锻炼一些生活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3、报复
孩子是否带着报复的目的,还是比较好判断的。
当家长感觉“伤心、失望、难以置信、憎恶”,并认为孩子在针对自己,所以自己也作出反击;而孩子面对家长的反击,可能会升级之前的行为,作出报复家长的事。
这个在我们低龄孩子中还不算常见,但是在一些青春期自杀的孩子当中非常多。
比如之前新闻报道的“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后跳楼身亡”,孩子不能惩罚家长,于是只能选择伤害自己来让家长后悔,来报复家长。
面对出于报复目的的行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认可孩子伤心的感受,避免让自己“以暴制暴”的冲动去弄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是通过道歉,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作出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