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实对钱很敏感
这一代孩子,比我们之前的任何一代都更早地接触到钱的概念。
虽然大人可能从来没有跟他们谈过钱,但他们从小通过超市购物、电视广告、买好吃的好玩的,早就了解了钱的价值。
《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男孩说自己连吃饭都压力好大,曾一度以为自己明天可能就吃不上饭了,连买一支新笔都要跟妈妈软磨硬泡很长时间。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全家过得最贫困潦倒的是自己。
妈妈每天去做美容,而爸爸穿的衣服都是一水的名牌。
男孩站在上面喊话,下面的观众都笑得不行。
面对儿子的吐槽,妈妈表示:“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就算你现在长大了也要勤俭节约。”
讲完之后,全场为这位妈妈鼓掌。
这个男孩向妈妈提出要求,以后每周涨点零花钱,妈妈听了说好,“但是要省着花”,还不忘补一句:“想花自己挣。”
最后,儿子表示很无奈,挥手说了一声:拜拜。
很多父母对孩子哭穷,并不是真的穷,而是担心。
担心不向孩子哭穷,孩子花钱就会大手大脚;
不懂得父母赚钱生活的不容易,不懂节俭;
担心孩子不努力进取,养成伸手要的习惯,还会跟同学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节俭不浪费、懂得感恩珍惜没错,但以哭穷的方式,凡事苛刻要求,显然让教育变了味。
微博上有个话题#父母哭穷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网友作出了回答:
吃5块钱的冰淇淋都是三思再三思,最后与一顿饭比较后,还是默默放弃;
买东西时,脑子里像装了大型计算器,衣服只买打折的基本款,就算再喜欢,也暗示自己不需要;
遇到喜欢的人不敢追,认为自己配不上,最后连妈妈也看不过去了:你为什么这么看低自己?!
父母或许不知道,在“太贵了”“穷”“买不起”“不懂事”这些话时,就像把病毒注射进了孩子的体内,日日重复,它们扎根繁殖,最后慢慢变异成:
“自卑”、“愧疚”、“我不配”、“我很差”、“我不值得”……
他们默默承受着父母刻意制造出来贫穷带来的内心匮乏,性格变得自卑敏感、胆小怕事,时时充满着羞耻感和不安全感。
或者自己身体里永远“记得”那个不被满足的需求,成年后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癖好,比如零食癖、收集癖、异装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