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穷的父母,带给孩子一生的匮乏感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父母心穷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格局上的狭隘,更是心中永远填不满的沟壑。
豆瓣上有个帖子:“父母的哪些行为给了你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位网友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说,小时候父母最常和她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和别的小朋友比生活,要比成绩”,她喜欢的东西,在父母眼里都是乱花钱。
慢慢地,她学会了“懂事”。从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开口要礼物,穿的衣服是妈妈给买的最土的那种,站在身着花花绿绿的人群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没有零食,没有零花钱,有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害怕生病,因为每次生病得到的不是妈妈的嘘寒问暖,而是一顿臭骂:“让你多穿点你不多穿,冻感冒了吧?活该!你知道陪你打针一天我要扣多少工资吗?你知道你打针吃药要花多少钱吗?你知道你生病请假这几天要落下多少课吗?”
这种环境下的她,从不向父母提过多要求,只能在成绩上力争上游,给空洞的内心带来一丝慰藉。
哪怕大人们都夸她懂事,她也并不开心,内心那块空着的地方用力撕扯,让她窒息。
直到后来她长大,她才知道,原来她们家经济并不匮乏,匮乏的是父母的内心。
可能是小时候的匮乏感太过深刻,所以她经济独立之后,便开始控制不住的买东西:买很多衣服放在衣柜里,虽然出门穿的是最普通的那件;买很多娃娃,哪怕只是堆在角落吃灰;买很多零食,哪怕肠胃不好医生建议少吃油炸食品。
她说,只有实实在在拥有,她才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过度补偿”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有某种自卑感,那么他以后的生活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自卑感。
但这种补偿,只是主观上的,对于问题本身的改善没有意义。
上述网友的行为,就是弥补童年缺憾的行为。
小时候没吃到的糖,长大后再吃已经变了味道;小时候形成的匮乏感,长大后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小时候的缺憾,长大后都成了深入骨髓的不安。
心穷的父母,会带给孩子一生的匮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