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家庭”大多母慈父严,每个孩子成长的背后也许都站着那个拿着长鞭的父亲。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龙,但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够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大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想要获得真正喜欢的生活,都很贵。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主角的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在父亲的严苛教育下,从一开始的抗拒、排斥,变成了热爱,并在最后站上了奥运会的舞台。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对父亲马哈维亚的做法颇有微词。在两个女儿排斥、反抗、厌弃的情况下,他没半点犹豫:跑、一直跑,给我跑下去!
两个女儿最终走上自我实现之路,这一切归功于她们的爸爸。
他掌握技术、体能,拥有战术、心理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他明白:
在教育成长之路上,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父母的期待
是梦想的延续
马哈维亚曾是一名摔跤手,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为印度赢得一枚世界冠军的金牌。
但由于生存的压力,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个梦想。但这个梦想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在婚后,他便将这一梦想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
不料命运捉弄,马哈维亚的妻子最终陆续生下四个女儿。
就在他准备接受现实的时候,一次偶然事件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拥有摔跤的天赋——某一天,两人将男生打得鼻青脸肿。
于是,马哈维亚对两个女儿开始了魔鬼训练:
每天不到5点便起床,一直练到太阳下山,不允许他们吃高热量的零食,狠心剪去了两人的长发… …
看到这里,马哈维亚的做法像极了那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逼他们去各种培训班”的家长。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做出决定,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
面对专横的父亲,姐妹俩也做出了反抗,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训练,在父亲的闹钟上动手脚,跑步时假装摔伤。
有一次,姐妹俩终于逃掉了训练,偷偷参加了好友的婚礼。在和新娘子大倒苦水时,新娘却哭着说很羡慕她们能拥有这样的父亲。
因为新娘子的父亲从小就只让她做家务,一满14岁就匆匆将她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接下来就是困于厨房与孩子,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这时,姐妹俩才意识到,父亲的做法其实一直在“拯救”她们,为了女儿们将来的路,不要像邻居一样,一生陷于繁重的家务,毫无希望。
在父亲决定训练姐妹俩摔跤之前,母亲曾有过这样的担忧:
母亲说:“她们受伤了怎么办?”父亲说:“那就治好她们。”
母亲问:“如果村子里的人说闲话怎么办?”父亲说:“不用在意他们。”
母亲又问“以后谁会娶我们的女儿呢?”父亲说:“我把她们培养出色,她们就有权选择自己的丈夫。”
姐妹俩的态度,由抗拒变成了接纳。
风景绮丽的路从来布满荆棘,而孩子总会逃避苦的、难的。
这一点上,作为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家长不能让他自己选择。唯一能给予引导、指导的,就是家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