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第一次坐飞机,我怕她迷路,你接上她,再把她送到回老家的班车上。”
去年秋天,一个老同学给我打电话。她母亲在广州给她带了一年多孩子后,回老家小住。
我这个同学的老家,在大山褶皱处的村子里。
她自幼学习好,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后来和爱人一起到广州工作。
她在一家外企上班,她老公开了一家律所,在广州买了房买了车,在外人说起来,也是混得好得不得了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在机场接上她母亲后,老太太一坐上车,和我说起闺女的近况,就再也停不下来:
“早上四五点就起床了,要送老大去学校,要给老二准备一天的吃的穿的。每天光从家里到公司,她来回就要花差不多4个小时。
她本来要提拔的,因为生二胎,又降职了。压力大得很,才36岁的人,头发都白了好些。
女婿天天忙,一个星期能按时回家一次都难。春天时,他有次出差回来,一直吐血,吓死我们了,到医院检查,胃上查出毛病,医生让他住院一星期,他3天就跑去上班了。
亲戚们说起来,好像孩子多有本事,挣钱多容易一样。前不久,有个好吃懒做的亲戚找我借钱,被我顶回去了,人家还气鼓鼓地骂我,闺女这么有钱,连5万块都舍不得借。
孩子们在城里,个个苦得很哩。我要不是这次在广州这么久,也没想到他们这么累这么难啊。”
那一路,我听着同学妈妈絮絮叨叨又满满心疼的话,一直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仅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容易,可能也没有父母想的那么容易。
就像一部电影里,所讲的那样:
在外打拼的孩子们,和父母活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里。
他们的累和难,早已不再是父母那代人的吃饱饭。他们的苦和酸,也早已不再是父母那代人的穿得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