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部纪录片,叫做《没有起跑线》。
在这个纪录片中,有一位二胎妈妈Irene,头胎是个儿子。
最初她想给儿子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所以没有刻意操练他。
当别人家孩子6个月大就在上游戏早教时,Irene的儿子还躺在地上玩,一直到儿子1岁半她才开始联系学前教育。
她带着大儿子去面试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儿子根本比不上其他孩子,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他。
Irene觉得很后悔,因为不愿意给儿子施加负担,想让他快乐的长大,结果却让他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初的想当然,造成了今日的后悔。
于是这位妈妈决定二胎一定要早早的做早教,丈夫却说:“孩子上学早不是很可怜吗?”
大儿子幼儿园面试不通过刺激到了妈妈,她一下子就回答:“没有学校要你更可怜。”
有很多家长会问我:“早教是真的有用吗?”
早教的确有用,这并不是我的主观推测,而是有研究结果支撑的。
美国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跟踪接受早教学习和没有早教学习的儿童持续到12岁,发现:
接受过早教的儿童,在阅读、数学、写作或者其他知识的成绩都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过早教的儿童。
答主@常有理贴出了书中的图,我给大家参考一下:
很多人对早教都有误解,认为早教就是把孩子送去学知识。
其实不是的。
早期教育,其实并不是在让孩子这么早的时候就学123,1+1=2,学abc,背四书五经,背唐诗宋词,而是让我们的孩子潜能得到开发,在未来能更容易的学会知识。
孩子的各项潜能就像地基,将来我们孩子这一生,这一栋大楼能够盖多高,能修多少层,能盖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下面地基的深度和广度。
也可以说,潜能相当于装水的容器,比如一个水杯,知识是装在杯子里的水。
这个孩子将来能学多少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在0到6岁这个关键期,把这个杯子变成一个碗,变成一个桶,变成一个缸,变成一片海,而不是这么着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往里边倒水。
孩子很小的时候,这只是一个杯子,很快就倒满。但是如果这个杯子不能扩大容积,它以后也就这么点。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提到了“潜能递减法则”的概念:
指每个儿童都具备潜在能力,但是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
比如说生来具备一百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备一百度能力的成人。
而早教,可以帮助孩子以后成长为这样的人。
早期教育是潜能开发,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做早教呢?
其实在家里,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做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