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界的付出,是沉重的负担
边界意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割线,也是父母教育的一个智慧。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自己的未来,对他们付出不计成本,不留后路,当矛盾产生时,当初付出有多狠,仇恨就有多深。
朱力是一名教师,一辈子节衣缩食,供独生儿子去美国留学,在他退休后,儿子又提出创业无资金,希望他能支持。
他把自己的唯一住房卖了,所卖房款全部给儿子创业,然后带老伴去美国投奔儿子养老。
可到美国后,因为语言不通,生活处处碰壁,他开始懊悔不该卖房出国,提出让儿子把卖房款还给他,他要回国。
可儿子的生意不见起色,钱也迟迟拿不回来,在又一次的催款中,儿媳的话彻底激怒了他:“当初到美国是我们逼你来的吗?卖房子是我用枪指着你们的吗……”
又急又气的朱力失去理智,去厨房拿起一把菜刀,对着儿媳一顿乱砍,而他,也在无尽的后悔中,上吊自尽。
在这起悲痛事件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辈子口碑很好、性格爽朗的教师,会变成杀人恶魔?
这种中国式父母的付出,把所有情感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得不到孩子回应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对焦虑,恐慌自己的未来。
有多少父母说过:“我就没什么希望了,就看孩子的了,我吃多少苦都无所谓,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
我同事小欣就是这样的母亲,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小学,她贷款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自己却不舍得买一件衣服。
可她的孩子依然不开心,因为哪怕考试得了第一名,回家依然会被责骂:“为什么不是满分?这点成绩怎么能进重点中学?”
很多时候,我们竭尽所有为孩子付出,活在未来的想象希望中,同时也是绝望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梦想要追求。
只是,当付出的苦与乐,都与命运捆绑时,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压抑得两代人都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