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位妈妈留言:
我女儿初一成绩挺好的,初二开始不想上学。我脾气暴躁,虽然看了很多相关的书,但那些方法用在女儿身上一点用没有,油盐不进。
有时候,会忍不住打骂或嘲讽孩子,事后又无比自责与懊悔,我们的关系一度很糟糕。
我担心孩子学习不上心,欠缺的知识太多,怕是到时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努力寻求改变,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
妈妈的留言里充斥着挫败、焦虑、自责、担心、懊悔、无力等一连串负面情绪。
表面看上去,是孩子的学业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A女儿不想上学,是诱发事件;
B孩子学习不上进,考不上高中,是妈妈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C打骂或嘲讽孩子,与孩子关系糟糕,是妈妈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妈妈想要的。她想要的,应该是女儿好好学习,考上高中。
解读这则留言,并非要责怪谁。
我们都清楚,孩子学业上遇到问题,是孩子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父母遇到孩子学业上的问题,是父母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至少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