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导演石之予的短片《包宝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做的一个包子,突然变成了一个软糯可爱的包宝宝。
妈妈很爱包宝宝,无论去哪里都把他带在身上,怕他被狗咬伤,怕他被人拐走,更怕他跟别的孩子学坏。
包宝宝越长越大,渴望交朋友,期待能自由。在反抗和抵触中,他和深爱他又控制他的妈妈,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为逃离妈妈的监视,包宝宝带上新认识的女友,决定离家出走。妈妈再三挽留,去意已决的包宝宝还是推门而去。
看到那个曾经那么依赖自己的儿子,为了女朋友和新生活,竟如此狠心无情,妈妈一怒之下将包宝宝拽回来,张大口再次吞进肚子里。
短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台词,却诠释了无数中国妈妈的集体悲哀:
我要再次把你放进肚子里,这样就不会再失去你,这样你就不会反抗我,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
就像导演石之予所说的那样:
活不出自我的中国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化身。娃小时,她们用食物喂养,一味溺爱。娃大后,她们用精神控制,不愿松开。
直到有天,悲剧到来。
我付出全部真心,却把自己变成你最恨的人。
我为了你倾尽所有,却最终惨死在你的刀口。
多么悲哀的中国妈妈,多么痛心的人间悲剧。
生活的艰辛,打工的漂泊,让很多底层妈妈,无法在孩子童年时给予有效陪伴。等孩子逐渐长大,出现诸多问题,她们想去引导,为时已晚。
丈夫的缺席,内心的焦虑,让她们要么一次次用嫌恶语言和粗暴行为干预孩子,最终成为孩子最恨的人;要么一味妥协娇惯,听之任之,让孩子在无法无天中,触犯法律。
而那些一直陪在孩子身边的妈妈,在忙碌生活和焦虑状态中,过早放弃自我的成长,因过于担忧孩子犯错受伤,无视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独立愿望,对他的人生指手画脚,强加干涉,在一次次触碰孩子底线后,最终站到孩子的对立面。
曾经来自妈妈的孩子,成了妈妈的痛楚;曾经付出全部的妈妈,成了孩子的敌人。
但这一切,都是妈妈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