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能接受不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
德国的教育方式,让安德烈有一群从小学一起读到高中的挚友,他们在相互陪伴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所以,安德烈高中毕业时,想到要离开生活多年的小镇,坦诚地说出这样的话:“妈妈别生气,想到我的“家”是什么,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
其实早在第五封信中,关于少年的友情,龙应台已经给出自己的见解: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朋友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拥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自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
可是针对安德烈心中友情大于亲情的道歉,龙应台却在第17封信中给出了豁达的回复:“你不用道歉,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已过去了。”
生而为父母,被儿女在童年那样深深地依恋过,却要在孩子成年以后,在他们的心中甘居二线、甚至三线、四线,这接受起来确实很难。
所以我们才会常常遇到与媳妇争风吃醋的婆婆、干涉女儿家事的丈母娘、把孩子培养成巨婴的母亲。
而这些,其实早在孩子成年时就应该被父母所接受和消化。
都说父母的爱是一场优雅的退出,其实化成一句话,不过是龙应台的那句:“孩子,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已过去了。”
努力不是为了不平庸,而是为了快乐
在这个竞争激烈、失业率极高的社会,如果你的孩子回避“将来想要做什么”的问题,如果他们放弃锦绣的前程,选择一份你看不上的职业,作为父母你会不会发疯?
龙应台曾提到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小事,某一晚母子在阳台上谈话,安德烈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理,即使是龙应台也不能免俗,她一直要求读大学的儿子用功学习,但在第28封信中,她说出更深层次的理由: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是快乐的。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作为母亲,龙应台希望自己的儿子拥有生活的选择权,同时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假如儿子可以去华尔街做银行经理,也可以去动物园做管理员。如果儿子更喜欢做动物研究,母亲便不会觉得做一个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而做一个动物管理员会比较“平庸”,身为经理为钱的数字起伏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有乐趣。
平庸是和别人比,快乐却是自己最宝贵的感受。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懂得了这一点,在孩子不懂事时,身为父母要求他努力学习、是为了在他懂事之后不被动、有选择的权利。
而在孩子长大之后进行选择的时候,身为父母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凌驾给孩子,给他足够的自由和尊重,去勾勒快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