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带小子的这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就在这样的“等待”中,陪着小子一遍遍重复朗读、一次次在旁边看着他从错误里学会总结。
第一周,他掉了语文书、数学书和英语书,我帮他重新买了一套,告诉他下次遗失书本就只能自己去找回来;
第二周,他的名牌掉了,他学会了自己去找,虽然最后没有找到,但是他知道了要自己去找班主任老师说明情况,再申领了一个名牌;
第三周,他的铅笔、橡皮和尺陆续丢失,我没有给他买新的,然后在小测验时因为没有用尺他被扣了分,这让他知道了遗失文具的后果;
第四、第五周,班主任老师连续跟我反应他的课桌脏乱,物品乱放。我就连续两周没有打扫他的房间,直到他自己发现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为止;
第六、第七周,他因为考试试卷没有写名字而错被同学带回家,我根据班里其他同学家长拍的试卷给他画了一张,然后让他自己学着把题目画了一遍在另外一张纸上;
第八周,他陆续把其他同学的课表、垫板误拿回了家,我告诉他要自己去找到同学把物品归还;
在这期间,我几乎隔天都会收到老师的“告状”信息。
你肯定会问我:是什么让我坚持耐心地等小子自己的改变呢?
——是我儿时的一些记忆。
小时候,我记得小学班里总有几个男生是老师眼里的“熊孩子”,调皮、不乖、丢三落四、天马行空。他们总是比不过班里那些懂事、听话、循规蹈矩、一教就会的“好学生”因为总是被批评,他们身上的优点被抹去、缺点被放大,于是就越来越不认真听课,越来越讨厌学校。他们用叛逆的行为在抗议老师对他们优点的忽视、抗议家长的催促和比较。家长和老师越是催,他们就越拖拉;家长和老师越是不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越自我放弃。
这些男生虽然成绩总是在及格边缘徘徊、没有考到什么重点的名牌的大学,但是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打球打得很好,有的很有经商的头脑,有的情商很高,还有的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很强。他们在踏上社会以后,并没有因为字写得不够好看、懂的知识不那么多而受到职业发展的阻碍,他们反而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找到了自己能做好的事。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让自己的人生停留在简单的一张考试卷上,而是把更多的实际行动付诸在生活里。比起儿时的那些“乖学生”他们过着更接地气的日子。
看到小子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些儿时记忆里的男生,还有儿时记忆里的我自己。时间让“乖学生”变成了什么样,让“熊孩子”变成了什么样?回头想起来,我就会提醒自己要等。
因为只有父母学会了“等”孩子,我们才有机会看清楚我们的孩子究竟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我们的孩子才有机会自己去思考一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是什么。